<

>

返回 2020年10月13日

什么“土”最牛?看咱造林神器!

岛城企业点石能成“林”,内蒙古、海南、西藏等地都有其成功案例

半岛都市报    2020年10月13日

青岛仰口隧道生态修复前与修复三年后对比图。(资料图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贝贝 吕华

在岩壁上种出树林,用的还是农作物秸秆和建筑渣土,这里面有什么玄妙之处?掌握其中高科技的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冠中生态),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环境的裸露坡面的快速“成林”,是国内在植被修复领域的领先企业。截至目前,冠中生态完成的裸岩边坡的播种造林面积有千万平方米,北至内蒙古、黑龙江,南至海南、南沙群岛,东至上海,西至新疆、西藏都有其成功的生态修复案例。
“岩石上的奇迹”如何炼成?半岛记者了解到,冠中生态制造出性能卓越的人造土壤“高次团粒土壤”,能够彻底根治水土流失和扬尘问题,并且实现植被快速生长,恢复自然的“森林”植被,营造出乔灌草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再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千万平方裸岩已变树林
乘车经过青岛仰口隧道口的市民,会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然而,就在几年之前,这里还只是大片裸露的岩石。
“隧道刚建成时,整个隧道口四周都是裸露的山体和水泥护坡,坡面较陡,岩体破碎,面积达35000平方米。”冠中生态副总经理张方杰介绍,2005年,冠中生态运用自主研发的生态修复技术,首次实现了“在岩壁上种植树木”的神奇效果,从寸草不生到枝繁叶茂,如今的这片山体成为冠中生态“岩石奇迹”的“代表作”。
“通过我们的生态修复,减少了大量裸露的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了扬尘,大力改善了周围的雾霾环境。”张方杰感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二十年来做的事情,让大片的荒芜之地变得郁郁葱葱,真的很有成就感。”
张方杰介绍,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都是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边坡坡度陡,水土难保持,经常会出现一年绿、二年荒、三年死的情况。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巨大、见效慢。而冠中生态自主研发的“高次团粒”土壤和团粒喷播技术,具有极强的稳定结构,能够像海绵一样超强吸水,不但保水、保肥,还同时兼具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一次修复到位,后期不需要人工维护,植被自成循环生态。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冠中生态积累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领域的核心技术,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业务实践积累,冠中生态已成为国内植被恢复技术的领航者,技术应用覆盖到生态性治理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与扬尘治理、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植被生态修复走了太多的弯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失败案例。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为行业提供标准。”冠中生态总经理许剑平说,截至目前,冠中生态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申请发明专利22项。
据了解,自2000年公司成立以来,冠中生态已经在全国30个省的70多个城市,实施了400多个项目,覆盖了我国全部的5个气候类型,完成了超1000万平方千米的生态修复工作。

与西藏的“美丽”缘分
难度极高的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修复,是行业的突出难题,却是冠中生态的拿手好戏。
西藏空港新区防沙治沙与植被新建项目,是冠中生态近年来接手的一个挑战。董事长助理封姣告诉记者,3600米的海拔,零下十几度的最低温,降水少、风沙大、太阳辐射强……对于施工人员来说,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么高的海拔,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有的时候连正常的走路、呼吸都很困难。”张方杰也强调,由于他们的项目在贡嘎机场附近,那地方一到旱季风沙很大,有的时候风沙大到连飞机都无法正常降落。
“在机场沿线有很多裸露的风积沙地,面积非常大,当时环境问题已经很严峻了。”作为项目前期的负责人,封姣从2016年开始便频繁往返西藏进行考察,最终敲定了西藏空港新区附近一块200亩的试验田开始了他们的“征程”。
“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因地制宜的,空港项目就要根据空港当地的气候环境,比如降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还有温度情况等等,去不断调整人工土壤基质的配比,同时选择最适宜在当地生存的种子。”封姣介绍,她们通过不断的实地调研,利用实验室内人工气候培养箱模拟拉萨的气候条件,将种子播种于经特殊配制的团粒土壤中,观察植物的出苗及生长发育状况,最终筛选出了15种植物,进行初期试验,在喷播后的第十天,种子开始发芽,54天之后,样方中苗木数量已达到了2490株。这意味着试验取得了成功。
从这个实验项目开始,冠中生态开启了与西藏的“美丽”缘分。据张方杰介绍,从2017年至今,青岛冠中已经在西藏地区持续修复了三年,总植被覆盖面积达270亩。
张方杰表示,历经多年的行业深耕和研发积累,冠中生态已成为集技术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设计、施工、管护为一体的专业性生态修复企业,在行业内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