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0年11月05日

淳化阁贴,国家珍贵古籍!

半岛都市报    2020年11月05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11月4日,青岛市博物馆传来一则好消息,10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淳化阁帖》明拓本入选。该拓本经国家古籍鉴定组鉴定为明代潘允谅于万历年间翻刻刻石之明拓本。《淳化阁帖》被视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身世一直被碑帖爱好者密切关注。据悉,作为青岛市收藏国家珍贵古籍最多的单位,青岛市博物馆截至目前已有3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阁帖身世复杂,分身多
《淳化阁帖》是《淳化密阁法帖》的简称,一共有十卷,但是经过多年的流传有部分已经失散,目前仅剩四卷。它的得名与宋太宗有关。宋太宗的年号为淳化,“阁”是指密阁,也就是皇宫内院,“帖”为法帖,可以作为教学模板的书帖,所以得名《淳化密阁法帖》。
青岛市博物馆文保部罗琦主任给半岛全媒体记者介绍了这部字帖的身世:《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一百零三人,计四百二十帖,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第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淳化阁帖》有两个作用,通俗地讲是练书法的字帖,同时也是起到保存真迹的作用,也便于流传。王著把字帖篆刻在枣木原版上,是拓片的最初版本,后来宋太宗加印后把字帖赏赐给王宫大臣们”,罗主任说。不过份数不多,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松雪斋文集·阁帖跋》中就提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密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
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宫中意外失火,枣木原版也就是祖本化为灰烬,《淳化阁帖》为数不多的赐本就显得愈加珍贵。从南宋到明清,历代摹刻、翻刻甚繁,翻刻以南宋为最,其后明顾从义本、潘允谅本、肃府本等较为著名。
“到了明朝,潘允谅得到了一套宋代拓本,觉得版本较好,便也刻了一版,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流传的拓本”,此套《淳化阁帖》共十卷十册,木板封面,蝴蝶装,卷末钤“向鹤龄印”“頑白向氏家藏”,半开墨纸纵25.5厘米,横13厘米,第一卷卷首有“贾似道印”和“悦生”瓢形刻印,有银锭纹。拓印精良,存世较少。

“丛帖始祖”影响深远
那么,《淳化阁帖》里都有什么内容呢?
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不过,《淳化阁帖》不但版本复杂,内容也一度有争议。尤其是善本中的第六、七、八卷是否是王羲之所书众说纷纭,还有人认为是后代的临摹之作。对此,罗琦主任说,毕竟以王著为首的当时的“编委会”水平有限,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也是有可能的。
尽管如此,此帖作为“丛帖始祖”,对中国古代书法的保存和流传,可谓功不可没。此外,其内收录的东晋以后的内容,在反映晋人生活习俗等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其他文献的不足。《阁帖》对后世影响深远,带动了绵延千年的刻帖与仿帖风气,加之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开始,苏轼、黄庭坚、米芾,直至近现代一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淳化阁帖》进行了考释、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门独特的学科——帖学。
所以,《淳化阁帖》受到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重视。“2018年,我们申报了5套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淳化阁帖》(明拓潘刻本、清拓费甲铸本、清拓薛氏补刻本等几个版本,部分有题跋、印章等珍贵信息),经过初选,明拓本得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重视,碑帖专家孟宪均先生还专门于2019年6月来到馆里亲自鉴定,由于明拓本翻刻水平较高,还原度也最好,顺利入选”。
经过今年6月份漫长的公示期结束后,10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下发《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文旅公共发〔2020〕73号),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淳化阁帖》明拓本赫然在列。
青岛市博物馆是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藏古籍3.8万册,作为青岛市收藏国家珍贵古籍最多的单位,截至目前已有3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