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0年11月05日

家长群频频被吐槽,问题出在哪儿

半岛都市报    2020年11月05日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菊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两日,一位江苏家长怒退家长群的一条短视频,在网上火了。无数家长赞他说出了自己想说不敢说的话。本是家校沟通桥梁的微信家长群,怎么就成了家长们纷纷想逃离的地方?家长群,激发了家校矛盾,还是成了家校矛盾的“背锅侠”?(本报11月3日报道)
印象中,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家长群就会登上一次热搜。家长群成立的初衷,本是为了方便家长和老师、学校交流沟通,促进家校共育,但为何频频成了网络吐槽的对象?
不少家长说,如今的家长群变了味。有的说,家长群变成“压力群”,群里经常晒一些别人家的孩子的获奖证书、满分试卷,老师时不时地就会提醒鞭策你一下,让家长们倍感压力;有的说,家长群成了“负担群”,老师直接给家长布置任务,批改作业、打扫教室、食堂打饭、校门口值勤……家长们除了忙自己的工作,还要为孩子在学校的事情操心;还有的说,家长群简直成了“夸夸群”,家长们变着法儿地在群里赞美老师,如同众星捧月,让人反感。
老师们也有不少苦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说不得、训不得,一句话不对,孩子就哭着回去找家长,家长们又找学校和教育局投诉,为了自保,老师只能让家长一起参与孩子的教育;教师这份工作,钱少事多责任大,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优质课、公开课、写论文、做课题、评职称、参加研讨会、填各种资料迎接检查、配合学校完成各项评估……这些都是老师的常规工作,老师们常常感到分身乏术,在群里督促家长辅导一下自己孩子,监督孩子做作业,不应该吗?
家长群如此不讨喜,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首先,家长群就是一个“小社会”。教师、家长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大家的诉求不一样,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一样,大家汇聚在一个群里,各种情绪在这里碰撞、交织,一些问题就难免会在群里呈现。
其次,家长群作为一种线上社群,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与家长“一对一”的交流模式,群内的信息都是公开的,群里人都能看到和参与。线上交流既有即时快捷的好处,也有一些弊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伤害到一些家长和孩子的自尊,而家长们所发的一些无关内容,也会打扰到老师和其他家长。
为了避免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苦恼,不少地方的学校开始“自立规矩”。例如,班主任在群里规定,群内只发学校公告和班级通知,绝不就个别学生情况在群里做讨论。还有的学校,明确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时间,并特别说明,切忌在群中发送奉承拍马的内容。
其实,设立群规只能“治标”,治本之策,还是应该在老师和家长之间,明确划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界线”,老师不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家长,而家长也有义务负起自己应负的家庭教育责任。
比如批改作业,这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不应当推脱给家长。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强调“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决治理“家长作业”现象,回归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而家长也不能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自己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学好、学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时代在迅速变化,教育环境日新月异,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几十年前。在如今这样一个学习型社会,家长只有调整心态,和孩子一起积极学习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教育的路上,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家长群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每一位群员都应当爱护这个空间,力图建立更多信任、包容而不是撕裂、对立。从某种程度上说,呵护家长群,就是呵护孩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