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爸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爷爷为了上班方便,就和奶奶商量买一辆自行车,奶奶说要买就买一辆结实耐用的,村里已经有人买了“大金鹿”,既可以驮人,也可以运东西。
爷爷凑足了钱,委托县城百货大楼上班的表叔买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爸爸说他放学回家,看到院子的“大金鹿”惊喜得不得了。他围着院子里的“大金鹿”,不停用手抚摸着。漆黑的车圈,锃亮的辐条和轮毂,结实的把手,弹性座椅,金色贴牌闪闪发光。用手推动脚踏板,后车轮飞速转动起来。爸爸说,那时候,他就想骑上爷爷的“大金鹿”,飞奔在绿色的田野里!
可是,爸爸说,因为是爷爷的第一辆“车”,所以爷爷异常珍惜,不让孩子们随便乱动。
爸爸虽然没能骑上爷爷的新自行车,但还是很自豪地在他的同学面前炫耀了一下,赢得同学们一番啧啧的羡慕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爸爸严格遵守父亲的要求,一直不敢动那辆“大金鹿”,偶尔能帮着爷爷擦擦车,换换座套,已是很“荣耀”的事了。爷爷对“大金鹿”用得很珍贵,除了骑行上班外,从来没用它驮过东西。但是,如果邻居有急事,需要“大金鹿”露脸的时候,爷爷会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人。村子里小伙子借“大金鹿”去相亲,骑走;谁家结婚用自行车迎亲,把“大金鹿”擦拭干净,装上红花随时用;孩子生病了借“大金鹿”到镇上看医生,立马把“大金鹿”送过去。“大金鹿”的付出为爷爷赢得了一片赞誉,这是爸爸没有想到的。
爸爸说,改革开放后,爷爷从单位退了下来,踏踏实实做了农民。那一年,爸爸终于可以在“大金鹿”身上学本领。爸爸有时遍体鳞伤,但“大金鹿”仍不失风采,这真是见证了爷爷当初买车时的初衷:结实、抗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爸爸上中学离家远了,他成了“大金鹿”名副其实的第二任主人。他说,那个时候学校停车棚里已经有了轻巧的“飞鸽”、流线的“凤凰”、帅气的“永久”,都是全国响当当的自行车大品牌,个别同学还骑起了“嘉陵摩托车”,那“突突突”的声音,仿佛是人群中的焦点,回头率极高。爸爸说,那时的他,渴望拥有一辆摩托车。
那时爷爷家种了十几亩责任田,一年收入不过二三千元钱,爸爸兄妹几个还要上学,对摩托车的事只能想一想,也不敢侈望,也不曾在爷爷面前提起。高中还没有毕业,爸爸就参军离开了家乡,瞬间把一切化作美好埋进记忆深处。
爷爷是一个聪明人,善于向别人学习,肯动脑子。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爷爷充分发挥自已的锻造、焊接技术,与人合伙办了加工厂,生意越做越好,做到了潍坊、淄博等地。因为工作需要,爷爷就买了辆“拉达车”,爷爷的第一辆矫车,也是村里的第一辆私家车,有了新车,不忘旧车,爷爷像一名战士爱护枪一样爱护他的自行车。
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街小巷遍布了各种型号的小轿车,爷爷也换了好几辆车。但有时候爷爷依然会带我到老家的东厢房看一看他那辆“大金鹿”。站在“大金鹿”的面前,回想着爸爸跟我讲述的小时候的故事,我感觉这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车,可是它却见证了爸爸的成长,见证了家乡的不断变化,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