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磊 整理
撤市设区,成为青岛主城区扩容主战场;汽车产业新城崛起,形成千亿级产业链;即墨古城开门纳客,把千年古城呈现给八方来客;发挥海洋领域国之重器优势,蓝谷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综合保税区正式开关运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平台支撑;“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域一风光”,美丽乡村图景尽情绽放……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即墨区跨越发展的十年,我们一起见证,一起赞叹,同时,一起品尝发展带来的甜蜜硕果。在半岛都市报《墨城新闻》创刊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首,为即墨点赞。
撤市设区,千年商都跨入“即墨区”新时代
即墨撤市设区自2015年开始启动,2016年11月24日中共青岛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即墨市撤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决议》。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即墨撤市设区;8月31日,省政府下文,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以原即墨市的行政区域为即墨区的行政区域。
2017年10月30日,青岛市即墨区正式挂牌,千年商都正式跨入“即墨区”的新时代。
“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我感到很荣幸。”2017年10月30日一大早,即墨区市民朱洁就早早地来到青岛市即墨区政府大院门前,亲眼见证了“即墨区”牌子的挂牌。“往大了说,设区后即墨将真正融入大青岛,必将给即墨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对市民而言,设区后,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方面肯定会带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跟朱洁一样,不少市民也都纷纷赶来,分享这份喜悦。“盼了好几年的‘撤市设区梦’终于圆了,以后咱即墨人也能逐步享受青岛市民待遇了。”即墨区通济街道市民姜航非常开心,拉着家人和“即墨区”的牌子合影。
对于市民而言,撤市设区后,即墨与青岛主城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即墨的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等民生事项也将纳入城市管理,实现与主城区的逐步统一,即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健全。这种身份上的认可、心理上的接近以及保障体系上的健全,使已拥有百万人口的即墨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此次区划调整后,即墨区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加快融入青岛城市规划建设蓝图,这座千年古城从此步入崭新的历史进程。
相关专家表示,即墨撤市设区使“大青岛”区域发展空间迅速增大。这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各种资源,为青岛带来了更多的人才,还可以做大青岛经济总量,增强对外辐射能力。这将不止对即墨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对平度、莱西、胶州,整个青岛市乃至山东半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即墨撤市设区后,还有利于青岛建设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带动作用,履行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使命。即墨以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快速的增长活力,必将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
即墨古城开门纳客,游客“穿越”吃酒馆、住客栈
2016年开始,即墨古城开门迎客,游客开启到古城“吃酒馆”“住客栈”的旅游方式。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即墨古城的建设原则,改造后的即墨古城集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于一体,呈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持久的商业活力。在“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的整体规划格局中,“四合院”最能突出古城的建设理念。
在示范区的东北角,有一片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群,这就是即墨古城的“四合院”。这里的四合院充分体现出明清时期北方民居的特点。这些四合院是遵照古城历史中的四合院结构建设的,单体面积从200平方米到六七百平方米不等,既可作为居民住宅,也可用于商业、客栈、旅游参观。
在商业布局上,即墨古城规划了东门里大街、西门里大街和南门里大街丁字形中轴布局,在其他区域规划一些特色商业,打造了具有即墨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商业街区。在商业业态上,即墨古城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引进各种商业入驻。
即墨古城共有四座城墙三座城门,除北面城墙不设城门外,东、西、南各设一个城门,三座城门外侧都设有半圆形的护门小城成为瓮城。置身城墙根能联想到古代战争中金戈铁马、将士站在城墙上浴血奋战的场景。据了解,瓮城顶部300米马道都是用手工打磨的砖砌成的,总共用了大约2.2万块。
“我们在古城规划展示馆的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是采用榫卯(音:sǔn mǎo)构造,重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工艺。”古城规划展示馆工程师杨楠说,据资料显示,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杨楠介绍,展示馆内承重构件采用的都是木材密度高的花旗松,其使用年限相比普通木材要长很多,其中最大的一根大梁重量能达到2.5吨,因此规划展示馆在建造过程中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而通过展示馆的建设,市民可以一窥古代匠人建造的高明精妙。
蓝谷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2015年,《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作为国内唯一海洋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区,青岛蓝谷瞄准建设“世界蓝谷”的目标,加速把海洋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引领优势,全力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青岛蓝谷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之重器、知名高等院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势,利用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市场思维促进区域高校院所企业耦合互动,构建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高度集聚、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资本等要素活跃流动的创新发展新生态。
青岛蓝谷坚持将平台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打造智能超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国家级智能航运产业集群、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等,把蓝谷打造为海洋科创的引领之城、开放创新的智慧之城、产城融合的活力之城、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
作为青岛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的核心区域,青岛蓝谷目前已引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7个“国字号”科研机构,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生)院,集聚起顶尖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
在平台思维模式下,除科研院所,青岛蓝谷还下大力气引进了网易联合创新中心、正和岛、中英新科技创新中心、海创链、聚信汇智加速器等一批产业平台。这些平台依托各自在产业链布局、项目遴选、企业培育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蓝谷输送高质量项目。
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蓝谷引进重点项目数量、投资额分别增长183%和98%;新增市场主体增长53%;新增金融类投资机构260家,总规模达285亿元。2021年一季度,青岛蓝谷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03.9%;新签约项目同比增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