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霞在介绍5位石河头村的武工队队员。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汪院萍 陈文堂
近日,国内首家以武工队为主题的综合性纪念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石河头网格村开馆。该馆将打造传承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讲堂,教育引导新区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使之成为汲取信仰力量、激发前进动力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抗战时期,青岛西海岸新区这片红色土地上活跃着胶南武工队、松山子武工队等多支抗日队伍,他们在异常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令后世广为颂扬的英雄赞歌。在建党百年之际,新区充分挖掘这段历史,在松山子武工队指挥部旧址所在地张家楼街道石河头网格村,精心打造了武工队纪念馆。
6月2日,带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记者探访了这座国内首创的武工队纪念馆。大门口“武工队纪念馆”的牌匾高高挂起,院子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对党旗和入党誓词进行描红刷新。“这是党旗和入党誓词,必须要鲜亮。”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进展馆就可以看到整面墙被一幅油画占据,画面最显眼的位置画了6个扛枪的人,但只有中间一位穿着抗战时期的军装。据石河头网格村网格支部书记张玉霞介绍,这是真人真事描绘出的场景,除了穿军装的,其余5人都是本村村民。这里面其中一位还是张玉霞书记的亲大爷。“如今只有一个人还健在,目前在外地。我们这个村的孩子都是听着武工队的故事长大的。”张玉霞脸上满是自豪。
张玉霞告诉记者,这座武工队纪念馆里所展示的人和事都是与石河头村相关的,本村的人本村的事,撑起了这座纪念馆。“我们村有着几代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张玉霞说。
张玉霞领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每一幅画面背后的故事都能张口就来,对人物事件比专业的讲解员还清楚。她告诉记者,这座武工队纪念馆建设总占地1800平方米,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以时间为纵轴,铺陈“烽烟四起 山河破碎”“武装斗争 使命担当”“赤胆忠心 英勇顽强”“传承精神 续写华章”四个单元,将武工队英勇抗战的故事到新时期“红色石河”美丽乡村面貌,一一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据了解,未来他们将以武工队纪念馆落成为契机,继续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用好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新闻链接:
松山子石河头籍武工队员
张砚臣(1917~1979年,曾用名张砚忱),石河头村人,松山子武工队队员,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陡阳支部副书记小乡乡长。在八路军武工队进驻石河头村期间,积极参加武工队的各项活动。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和福建建阳军区指导处中队长等职,多次荣立战功。
张曰俭(1906~1968年),石河头村人,松山子武工队队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参加武工队的活动,白天搜集情报,晚上去泊里、东潘家庄、小崔家庄、大溧水等伪军据点附近贴标语,向伪军喊话。1944年中秋节之夜,武工队员老白(外号飞毛腿)带领张曰俭等六人去小崔家庄据点给伪军“上课”。他们用铁钩绳索抓住据点的栅栏门跳过壕沟,把两个站岗的伪军控制住,然后放下吊桥,打开栅栏门。武工队员冲进伪军宿舍,老白一手举枪,一手举着手榴弹,大喊一声:“不许动,谁动就打死谁!”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喊,把十几个喝得酩酊大醉的伪军从梦中惊醒。老白训示道:“日本鬼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你们要看清形势,为自己留条后路,如果继续帮鬼子干坏事,八路军决不会饶过你们!”伪军们吓得浑身哆嗦,不停地点头称是。从此,这帮伪军再没敢出来祸害老百姓。解放战争时期,张曰俭积极支援前线,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和奖励。历任基干班长、民兵队副队长、队长等职。
张德文(1922~2017年),石河头村人,松山子武工队队员,1945年入党。解放前,张德文一家受尽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欺凌,他苦大仇深,爱憎分明,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积极投入到武工队的各项活动中,收集情报,到泊里、丁家寨、小崔家庄等伪军据点附近贴标语,向伪军喊话,进行攻心教育。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支援前线。历任村青救会干部、党支部委员、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
张砚芬(1920~1987年),石河头村人,松山子武工队队员,1945年入党,贫农出身,自幼雇给地主扛活。武工队进驻石河头村后,积极参加武工队的各种活动,当向导出入敌占区,搜集情报,参加康文坟伏击战,到大溧水活捉伪乡长张扒猪。解放战争中积极领导并支援前线。历任村民兵队长、支部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
张德仁(1927~2007年),石河头村人,松山子武工队队员,1945年入党,积极参加武工队组织的各项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担任排长,多次立功受奖。曾任村青救会长、团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生产队长、副书记、支部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