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新茂路附近一处厂房大院。屋内炉火正旺,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内,有一张上下床,床铺有些杂乱,铺着电褥子,桌上的电饭锅最显眼,站在屋外的王俊贵有些不好意思。
城中村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不少人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青漂生活”。
“七张村,八下庄,离流落落韩哥庄。”崂山区的老人大都知道这段话,而临沂来青岛三十多年的王俊贵同样不陌生,甚至能清楚地讲出现在每个社区名字,他调侃自己也算“老青岛”。
张村原名常村,创于明代万历年间,经历数百年繁衍形成“七张村”,但是随着历史衍变,如今只剩下张村、文张村、郑张村、南张村、张村河南。“八下庄”是指董家下庄、张家下庄、孙家下庄、刘家下庄、车家下庄、宋家下庄、李家下庄和于家下庄,如今于家下庄已经逐渐湮没。“离流落落韩哥庄”是指中韩村、西韩村和东韩村,因为这三个村子相隔较远但又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相对“七张村,八下庄”数量也少,故有了“离流落落韩哥庄”之说。如今,车家下庄社区、西韩社区等已经完成旧村改造,住上明亮的楼房。
60岁的王俊贵,来青岛开始就租住在张家下庄,后来因为拆迁改造,搬到新茂路附近的这处厂房大院内。刚来青岛的时候,王俊贵以收废品为生,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攒废品换钱的人越来越少,他便主要收二手电动车、摩托车。
“原先一年房租才三四千,现在一年一万块钱,主要是图有地方放东西。”王俊贵领着记者看他租住的两间房,一间用来住宿吃饭,另一间用来摆放收集来的破烂废纸品,两间小平房加起来50平方米左右。虽然房租超出预想,但是在“城中村”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院子能够放下小货车,而且交通便利,已经让他很知足。
“营生之外是有奔头,上有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两三岁的娃,活到什么时候干到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就回家。”王俊贵一边从货车车厢抬起来摩托车,一边念叨着家事。王俊贵有两个孩子,都已经在临沂工作,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和孙子,只有他一个人在青岛生活。
早上6点左右,王俊贵起床下点清汤面,和上一点酱菜,打开手机翻看短视频,然后开着小货车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不仅在张村河附近收摩托车,市区也会跑一跑。中午,王俊贵一般很少回家做饭,都是在科苑纬一路小商业街上解决。有时买几个包子,有时喝一碗面条,遇到收成不错的时候,他也会进小饭店炒俩小菜。晚上,王俊贵会在超市买点青菜,回家炒个热菜,因为没有电视,就用手机刷视频打发时光。
“以前一个电话就要跑过去看看车怎么样,现在发个图片、视频就知道了,可以少跑腿。”王俊贵说,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使用微信后,他方便了很多。
“有时候一天能收七八辆摩托车,有时候一天就一辆,收入还真说不准。”王俊贵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0元内,在青岛这么多年积攒下一笔钱,已经帮衬着给家里孩子在临沂买上房,现在计划着在老家再买套房用来改善居住环境。
“三十年前,我刚来崂山的时候,都是小房子,到处土马路,眼瞅着一座座大高楼拔地而起。现在往南边走走,就跟公园似的,干净亮堂。大城市,真惹人馋。要不是这么多年的建设和改造,哪会有今天这么多高楼大厦。”作为来青岛三十多年的外地人,王俊贵用“惹人馋”道出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