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中村的商业街望去,远处的高楼依稀可见。
3月中旬,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李家下庄、董家下庄、张村社区进行封控管理,很多人的生活一度被按下暂停键……
“疫情管控,我们都认真配合啊,缺啥吃的就给我们配送,工作人员真是辛苦了,还上门做核酸检测。”3月24日下午,电话那头的荣根年,声音还是那么宏亮,而大多数工友跟他一样,虽然是少挣了几天工钱,但是却没有因为疫情管控而产生焦躁情绪,语气跟记者之前去时差不多。
之前,荣根年一家并不住在董家下庄,但是由于常年搞装修,跟工人们都有了感情,是一种共生状态。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地居民跟外来务工者,也是一种“共生”状态。
没有下里巴人,就谈不上什么阳春白雪,外来务工者,他们是城市建设者,很多原住居民对此也表示了尊重。
“出门在外,谁都不容易,都想有个家,愿意来到我们这里,就是喜欢我们这个‘家’。”60岁的王洪才是张村社区居民,向记者讲述着他眼中的“城中村”,“他们在这里,也带动了我们的经济提升”。
“基本上都是按间收费,房租在二百到八百之间吧,一年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万块钱,门头一般两万多。”60岁的王洪才告诉记者,前几年张村的外来人口并不算太多,后来因为周围几个社区相继拆迁改造,于是拥进了很多外来务工者,有河北、江苏、四川、安徽……
张村社区本地常住人口大约1400户、3500人,却有上万流动人员在这里居住,再加上周围其他社区的租房者,更是无法详算。很多外来务工者都是租住在这里平房的厢房里,或者是临时加高的二层。
“这些年来,这村里比起原来有不少改善啊,地铁11号线张村站就在附近,去一趟市南老城区也方便了,马路也修整了,都是水泥面,车能开进来了,建有垃圾处理站,实行垃圾分类,虽然外来人口增多,但是村容卫生环境也有很大的提升。”王洪才介绍道。
“住了半辈子的地方,我整个人的回忆都在这了,如果真的是要说再见,那还真的是有些不舍。”在不舍之外,更多的是期盼重建,王洪才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一个毗邻主城的村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还能保留着村貌,如今张村已经是青岛主城区最大的“城中村”。
当记者开车从科苑纬一路进入新利路,附近是一圈现代化高楼,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青岛国际创新园……与相隔不远处的低矮房形成鲜明对比。
张村河南岸东至规划科技城环路、西至海尔路,南至辽阳东路,北至张村河;株洲路片区东至九水东路,西至黑龙江路、劲松五路,南至张村河、北至李沧、崂山区界。众所周知,由于张村河两岸区域的体量太大,很难像麦岛、山东头那样一步到位,整体拆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也正因此,显示出了土地“炼金术”释放空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