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拓展市场
在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王海玉看来,便利店不仅承担着售卖的功能,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温度和活力。“日本平均1500人左右就有一家便利店,国内一线城市便利店的保有量也很高。青岛便利店市场已比较成熟,虽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本土便利店在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便利店消费具有高频、刚需、即时三大特点。”王海玉分析,去大型超市消费一般带有计划性,去便利店则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冲动性。一般便利店都有上千种商品,食品饮料、生活物资等是主力产品,只要有人员流动就有便利店生存的空间。他认为,虽然网购对商超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对便利店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很多城市的便利店数量仍在增长。
“便利店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际上还代表了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状态,以及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程度。”在王海玉看来,青岛便利店市场基本上形成本土品牌与外来品牌“对垒”的局面。
王海玉认为,便利店的前端需要大仓来支持,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规模,就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因此运行成本非常高。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助力本地品牌前后端协调发展,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帮助企业走进更大的市场。同时,本土便利店应对标一线城市品牌,打造一流研发团队,加大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分析消费者行为及习惯,准确把握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做市场需稳扎稳打
“资本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但是现在青岛本土的几家便利店品牌都很理性,还谈不上‘内卷’,大家都意识到做市场还是要稳扎稳打。”山东优同便利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民感慨道。
李新民介绍,开便利店接触到的都是基层部门,比如食药监、城管等,最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在他看来,便利店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他说,由于香烟政策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24小时便利店新业态的发展,一些老旧落后店面勉强经营,购物环境、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客户需求。“我认为,在政策方面,该跟上就得跟上、该放开就得放开。”李新民说道。
青岛友客便利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璟铭认为,青岛市场整体还是健康发展的,相对于全国同等量级的城市而言,青岛的便利店数量并不是太高,况且便利店同业之间还是保持比较谨慎的开店距离,来保证门店的盈利状态,“希望在非处方药的销售等方面得到政府支持,便于更好地提升便利店对于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