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2年09月26日

老来相伴,缘来不晚

半岛都市报    2022年09月26日

十年前,69岁的匙世全和65岁的袁秀珍在青岛公益红娘薛伟的撮合下相识。第一次见面,袁秀珍去匙世全家里坐了坐,看到一个单身老头把家收拾得利落干净,感觉是个“能踏实过日子的人”。
跟张乃风在一起后的第六年,吴常明住了七次医院,每一次都是张乃风陪在床前,端屎端尿。身体康复后,吴常明拉着张乃风去领了证,又在自己唯一的房产证上加上了对方的名字……
这是两个修成正果的“黄昏恋”故事,也是两对老人能够正视自己暮年需求、勇敢寻找幸福的故事。他们在新的关系中得到了温暖和治愈,也给予了彼此面对老去和疾病的勇气。

找个踏实过日子的
现在,79岁的匙世全和75岁的袁秀珍几乎是24小时形影不离。
时间被他俩做好了标注,每天井井有条。早上,两人一起上东南山公园遛弯儿,下山后顺便去家门口的早市买菜。回到家,袁秀珍腰腿疼,总要躺一会儿,这个工夫,匙世全把早餐做好端上饭桌。下午,两人再一起坐着公交车去袁秀珍的小儿子家,接小孙女放学,给孩子做晚饭。
袁秀珍的小孙女是两个老人一起带大的,匙世全把他当成亲孙女一样疼,小丫头跟匙世全也很亲,并不知道爷爷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
从9年前小孙女出生,他俩就一起去儿子家帮忙看孩子。儿媳上班,他俩“上班”,儿媳下班,他俩也“下班”回家。有时候儿媳上夜班到晚上10点,他俩坐着末班车回到家就11点多了。
“这些年,老匙跟着我吃累了。”袁秀珍说这话的时候,匙世全赶紧摆摆手,语气温和,“既然在一起了,她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要计较这些。”
匙世全总是笑呵呵的。袁秀珍耳朵有点背,有时候听不清别人说话,她侧侧耳朵,还没等让对方再重复一遍,一旁的匙世全就跟她复述了。
“两个人性格互补,都不是爱计较的人。”喜康助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薛伟从事公益红娘15年,撮合了2000多对单身老人,匙世全和袁秀珍是众多牵线成功的案例中,让薛伟颇为自豪的一对儿。
袁秀珍是2011年参加一场老年相亲会认识的薛伟,通过慢慢接触,薛伟发现她性格豪爽,心眼儿好,但是性子有点急,根据多年的红娘经验,认为她适合找个“脾气好、性格温和的老伴”。
转年冬天,匙世全出现了。那是他第一次参加相亲会,干净利落、本分实在,给薛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匙世全是普通的退休工人,退休金不高,对于找老伴,他的要求也不高,“心眼儿好,能踏实过日子就行”。
之前给袁秀珍介绍了几个对象都因“眼缘不行”没成,一了解到匙世全的情况,薛伟就为两人牵了线。原本薛伟约两位老人几天之后的周一见面,但巧合的是,他俩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周末相亲会上,提前见了面。
当时,一屋子的老年人,多到挪不动身。在嘈杂的环境里,袁秀珍更听不清匙世全说话。于是,匙世全把她叫了出去。室外很冷,匙世全突然说了句:“要不去我家坐坐吧。”
听到这句话,袁秀珍的心沉下去一半,“第一次见面就往家里带,这人也太随便了吧。”转念一想,又答应了,“去就去,正好他也没有提前准备,去看看他家里什么样儿。”袁秀珍可听说过,有些单身老头自己住,锅不刷碗不洗,酒瓶子扔一地,把家里造得乱七八糟。
到了匙世全家,她大吃一惊。这个独自居住的单身老头,竟然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厨房里锅碗瓢盆摆放有序,地板擦得锃亮,床上被子叠得板板正正,沙发上套着床单布做的沙发套,不光干净,连个褶皱都没有。
“这个老头看来挺勤快挺爱干净的,没有什么不良生活习惯。”袁秀珍在屋子里打量着。而从她流露出的表情中,匙世全看出“对方对自己应该挺满意的”。
事实证明,袁秀珍当时的判断一点没错。当过兵的匙世全自律又勤快,跟前妻生活的时候,就争着抢着做家务,甚至家里的床单被罩衣服,都是他来洗。跟袁秀珍一起生活后,匙世全继续承包了大部分家务。
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决定“处处看看”。

不图钱,也不图东西
其实,再找个老伴一起生活,并不是袁秀珍主动迈出的这一步。
袁秀珍和前夫同是参加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岛知青,在异地他乡相识相恋,一起经历过最艰苦的岁月,感情非常深厚。18年前,袁秀珍57岁。本以为两个人能携手走完一生,谁知前夫却因肠癌离她而去。
“天一下子塌了,生活失去了奔头,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哭得泪都干了。”袁秀珍变得不爱说话,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成宿成宿睡不着觉,也不想见人,尤其是熟人,对方还没开口,她就先掉泪。
很多年以后,袁秀珍才知道还有抑郁症这种病,觉得当时自己的种种表现,像极了。
以前热情开朗的一个人突然就蔫了,袁秀珍的老邻居们看不下去了,天天往她家里跑。织毛衣、钩鞋、钩包、钩手机套、绣十字绣……大家带着新学来的、各种花样的针织手艺聚在袁秀珍家,拽着她一起做手工、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袁秀珍光拖鞋就钩了百八十双,单的、棉的、大人的、小孩的,自己家人穿不过来,就到处送,连老家的亲戚都穿上了她钩的鞋。
整整在家里待了6年,袁秀珍才走出了丧偶的阴霾。
慢慢恢复了精气神,她的身体状况却大不如从前,三天两头地头疼、感冒,“只要周围有个感冒的,自己十有八九就能被传染。每次来流感,一次不落地中招”。
袁秀珍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一般的头疼脑热,她能不麻烦孩子就不麻烦,自己默默扛着。那段时间,家里啥都可以缺,就不能缺了药。
其实,一个人生活,最难熬过的还是孤独,尤其是生命中那个最亲密的伴侣突然不在了,所有的甘苦只能独自咀嚼。“出门是一个人,进门还是一个人,没人说话,饭总是吃了上顿不管下顿。”
袁秀珍的这种生活,匙世全也正在经历着。
2005年,匙世全的老伴因病去世。此后,家成了他每天最不愿意待的地方。“睁开眼就赶紧出门,去爬个山或者去公园看人家下棋,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就怕一个人在家里,太孤单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那几年,身高一米七多的匙世全,瘦得只剩110斤。
看姐姐一个人过得孤单,2011年,袁秀珍的妹妹从报纸上得知中山公园有个老年相亲会后,生拉硬拽着袁秀珍去了现场。袁秀珍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单身老人原来这么多。他们有的在一排排择偶资料卡前仔细寻找着中意的对象,有的已经三三两两地交谈起来。袁秀珍不好意思上前,直到相亲会散场,才敢走到还没来得及撤下的择偶资料卡前扫上一眼。
眼看相亲会要收摊了,妹妹赶紧拉着她找工作人员报上了名。几天之后,薛伟给袁秀珍打来电话,问她想找个什么样的老伴?“人品好,身体健康,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行。”袁秀珍说,“我不图钱,也不图东西。”

都认可,才能处下去
张乃风的际遇,跟袁秀珍相似。2005年,前夫因病过世。此时,一儿一女已经结婚。“一开始并不想找,觉得太麻烦了,再找个老伴等于是连结四个家庭,又要养老又要帮小,不如就这样自己过下去。”
2007年,56岁的张乃风被朋友拉着去了喜康助老服务中心。她脾气好,责任心强,很快成了助老服务中心志愿团的副团长,经常帮忙组织各种活动,任劳任怨。薛伟很喜欢这个平时话不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计较的老人,总惦记着给她找个好老伴。
但是,张乃风有一个“减分项”——需要照看年幼的小孙子。很多男性老人一听女方要看孩子,就直接免谈了。理由是找个老伴整天光忙活孩子去了,哪还有心思陪着自己?
彼时,在报名相亲的众多老年人中,1944年出生的吴常明也在照顾自己的外孙,每天接送外孙上下幼儿园,还要给外孙做晚饭。薛伟给他介绍了五六个对象,都没成。
吴常明的前妻在1993年就去世了,这十几年来,都是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女儿。早些年,别人给他介绍对象,对方都嫌他是个工人,挣钱少,条件不好。后来两个女儿参加了工作,生活条件好了起来,都鼓励他再找个老伴。
有一天,薛伟把他叫了过去,“如果相信我的眼光,你就跟张姐处处,她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你俩肯定合适。”
对于两人第一次相见的日子,吴常明和张乃风都记得清楚——2009年1月7日。后来每年这一天,吴常明总会给张乃风送上一份小礼物纪念一下。
(下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