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达
让有劳动能力者实现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一条根本途径。5月18日,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处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里,22岁的李凤正认真地组装着电子线束。在她的身边,母亲周风丽帮她在线束上做好工作标记。对于这对母女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工作间,更是充满希望的“如康家园”。
全职妈妈没想到
女儿月入三千块
作为山东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如康家园”寓意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如同健康人群一样快乐生活、劳动、康复、交流的家园。青岛西海岸新区如康家园自去年起正式运营,目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学员近40人,主要从事手工加工类生产,工作以组装家电线束为主。
“孩子在这里工作半年多了,一个月能挣近3000块钱。”作为一个智力发育障碍孩子的母亲,如今看着女儿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收入,周风丽的内心觉得特别踏实和满足。
李凤在西海岸新区特殊教育中心上了9年学,随着毕业的日子临近,周风丽开始为走出校园的女儿担心起来。由于女儿智力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上和他人沟通本就存在很大障碍,想找到一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为了照顾女儿,周风丽也远离工作岗位多年,成了全职妈妈。每当想到离开学校“保护”的女儿最终要进入社会,周风丽就难抑内心的忧愁。
“真没想到,女儿能有机会从事一份正式的工作。”周风丽说,西海岸新区的如康家园成立后,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经过专门培训,女儿李凤学会了组装线束的工作并走上工作岗位。
“她现在很愿意来这里上班,觉得氛围很友善,大家都很亲切。”周风丽说,女儿总是笑呵呵的,在如康家园里工作她感觉很开心,这里没有歧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压力,大家都很认真地对待来之不易的这份工作。
由于行动能力的原因,李凤在一些精细操作上仍有一点困难,工作效率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周风丽每天都来工作间帮女儿做一些辅助工作。看着女儿认真与专注的样子,以及平日里和同事之间能够微笑地进行简单交流,周风丽感觉很是放心。以前周风丽几乎24小时守在女儿身边,如今女儿白天来如康家园上班,她也能外出办一些自己的事情了。
不敢想象的“梦”
在这里成为现实
和周风丽一样,对于许多特教学校孩子的家长来说,能让孩子走出校园后有机会实现就业,曾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梦”。当天,西海岸新区特殊教育中心的30多位学生家长怀着关切与好奇的心情来到如康家园,参观并考察这里的工作环境,迫切地想给孩子寻一个可靠的未来。
在一间间辅助性就业室里,看到残疾学员们正认真地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一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连续提出多个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这里工作情况如何?安全情况如何?福利待遇怎样……
“如康家园内的残疾学员全员缴纳社保五险,他们的工作内容简单而安全。”如康家园负责人董艳玲介绍,如康家园主要接收年龄在16至45周岁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目前许多残疾人在这里从事线束组装工作。”董艳玲说,电子线束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多头线束的组装很难被机器取代,订单量较大且稳定。线束组装项目上手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不用动刀剪,安全性也有所保障,基地会根据残疾学员不同能力合理分配岗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目前,西海岸新区如康家园内的残疾学员人均工资2500元左右,部分就业能力好的学员可达3000元以上。从原先完全需要靠家人照顾,到一定程度上可以自食其力,残疾学员通过劳动让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董艳玲说,很多残疾学员通过勤恳工作,精神面貌和自我价值感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