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岛全媒体记者 段姗姗
通讯员 张静
从“一个筐”到“四个桶”再到“撤桶并点”,从“不会分”到“尝试分”再到“主动分”,从“减源头”到“再利用”再到“生态化”……一场垃圾分类全民行动的生动实践,正在西海岸大地如火如荼地深入推进。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海岸新区逐步构建起以“党建引领、行业主管、属地主体、社区主阵地、物业主力军、全民参与”为核心,全系统谋划、全要素推进、全覆盖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格局,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西海岸经验”,带动全民一起唱响垃圾分类“共治曲”。目前,新区日产生活垃圾2000吨,日处理能力235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37%,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率20%以上,全区分类设施、分类收运实现全覆盖。
创新“量体裁衣”
激发全民参与内生动力
垃圾分类对于城市而言,是一场精细化管理的“大考”。在西海岸新区,得益于“一小区一方案”的“量体裁衣”,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得以全面激活。
为了变“短期治标”为“长效治本”,铁路小区在红黑榜的基础上实施了“奖惩制”。
垃圾分类做得好,可奖励免费停车。但如果做不好超过两次,就会被列为“小区最不受欢迎的人”,在小区业主群公示。为了让大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铁路小区业主委员会还自发组建起一支由党员、业主志愿者等30余人组成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每天按时守桶站桶,入户指导,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在瑞源名嘉汇小区的24小时垃圾投放点,新上岗的垃圾分类智能机器人“小睿”具备高清监控、智能语音、行为识别等功能,是新区首次在桶边督导领域尝试运用机器人技术。
“最强大脑”监管
推动全链条分类提质增效
当前,西海岸新区在全区推行“公交式垃圾收运”,238辆分类收运车、260条收运路线全部纳入系统监管,实行定车、定线、定点、定时收运。“自从‘公交式垃圾收运’开始应用后,居民对于垃圾桶出桶早、占路时间长、异味扰民的投诉大大下降。”在“公交式垃圾收运”模式下,西海岸新区建立了垃圾清运单位与小区物业的联动机制,配套开发了司机端和物业端,实现垃圾产生单位与运输单位的精准对接。
收运车和垃圾桶上,都安装着识别装置。当识别出收运车辆类型和垃圾桶类别不匹配时,就判断为混装混运。违规作业的车辆号牌、收运类别、收运点位等信息将实时发送到系统,并自动生成整改通知书,下发至相关的作业单位进行整改。垃圾收运完成后,收运车开往垃圾处理的终点站——静脉产业园。
“对于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全链条各环节的监管,我们有统一的‘大脑’。”据介绍,自2021年起,新区就以城市云脑为载体,搭建起了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平台,对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全链条监管。目前已基本实现数据全面归集、过程全面监管,助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活用“跨界思维”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
自2022年起,新区运用“跨界思维”,联合线上超市、线下便利店等机构,搭建多个积分兑换平台,通过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获得的积分,可兑换成日常用品或生活服务,实现绿色行为有产业支持、相关产业有“分类绿”引流的双赢。
不仅如此,为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子,新区还搭建了全民参与的微信公众平台,开设闲置交换、预约上门回收、全民晒桶、积分兑换等功能,目前已有活跃用户约150万人。
2022年以来,新区多次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出台《关于新改建项目同步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密闭式分类收集房的通知》,实现投放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出台《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收支制度和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