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春玲经常到学校免费授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旗袍、了解非遗。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冬梅
城阳区国学公园西侧古香古色的沽田老街上,有一个名叫“绮香慢衣馆”的中式服装店,市民散步路过时,经常能看到里面展示着各式各样做工精良、美轮美奂的旗袍,一个身穿旗袍的温婉女子在里面穿梭忙碌,她是如此的专注和忘我,仿佛外面的喧嚣与她无关。一针一线,一丝一锦,裁心裁衣裁岁月,她一直在清静的一隅独自缝制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美好。
她叫万春玲,万氏古法手工旗袍的第四代传人,据她介绍,万氏古法手工旗袍制作技艺传自清朝末年。“一开始是我爷爷接触到了旗袍的制作技艺,后来又把这个技艺传给了我姑姑,所以我姑姑一直是开裁缝铺做衣服。”从小就看着姑姑给一大家子人做旗袍,包括自己也有小旗袍穿,潜移默化中,万春玲就对旗袍技艺有了印象,怎么裁怎么缝,包括挂浆、盘扣,每一个步骤都在她脑海中有了清晰的脉络。
长大工作后,万春玲进入一家中式服装定制店,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让她有机会学习到打版、熨烫、归拔等更多服装制作技艺,漫长岁月的打磨和沉淀,她的手艺也越发精湛。2020年,万春玲开始成立自己的旗袍工作室,在她看来,旗袍是一种最具中国特色、最能表现东方女性美的经典服饰,它在整体造型上符合中国艺术平静和谐的风格。所以万春玲决定,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更多人感知到这份中国美。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不在闹市,但因为手艺活好,开业没多久万春玲就收获了很多忠实粉丝,她把日常制作旗袍的视频发到网上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网友都慕名找她定制旗袍。和流水线生产的旗袍不同,万春玲制作的旗袍一直坚守着最传统的东方韵味,就连小小的盘扣都要亲手编织。“做旗袍一针一线都是艺术。”万春玲说,定制一件手工旗袍至少需要一个月,从选料、量身、裁剪到缝制,要经过34个身体部位的测量设计、100多道精密制作工序,这里面凝聚了万氏家族一代代手艺人的经验和智慧,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今年3月,一位新加坡的客户利用在上海出差的机会,特意到万春玲工作室定制了一件旗袍,最终选定了一块酱紫色的绸缎,面料特别油亮,垂感也很好。制作过程中,考虑到客人比较年轻,万春玲就设计了一个花边做装饰,让这款旗袍显得更柔和、灵动。今年4月,郑州的一对新人定制了一件结婚旗袍,为了能够更直观地体验版型和面料,两位新人特地坐高铁千里迢迢来到城阳,这份信赖和认可,让万春玲感动不已,最终加班加点为新娘赶制出了一件高雅修身的酒红红云纱旗袍,盘扣的选择上,考虑到是用于结婚,万春玲巧妙设计了盘香扣,寓意生生不息、幸福美满,最后采用红色的玛瑙点缀,给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两位新人也十分满意。
这些年,万春玲明显感觉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喜欢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她接待过的客人,最小的是过周岁的孩子,做过一个中式小背心,年龄最大的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画家。作为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与旗袍相伴的这么多年,万春玲始终对传统服装有一种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在采访的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传承”。万春玲强调,自己不是生意人,而是一名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在坚守中传承技艺,在守候中静待芳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