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其琮用尊重和关怀获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和喜爱。
半岛全媒体记者 葛梦杰
中考前一天,城阳六中初三班主任吴其琮像往常一样走上了教室的讲台,为即将踏上考场的学生们做着最后的叮嘱。望着眼前一个个自信从容的面孔,他心中既有不舍,也有着满满的自豪。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的二十九年里,吴其琮带了23届毕业班,每年六月对他来说,是送别的日子,也是收获的日子。变的是一届届学生,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以及对学生的爱与奉献。
谈及从教的原因,吴其琮说源自于对教师的崇敬。在年少的他眼里,教师是那样的高大,能将懵懂无知的少年带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们释疑解惑,这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也不断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着,考入了青岛大学并且选择了教育专业。“那时候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记得入学时,我们村支书还来送我,希望我毕业后能回到家乡,为这里的教育出一份力量,我一直牢记在心。”吴其琮说,因此大学毕业后,原本有更好选择的他毅然决然地返回了家乡,带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如愿成为了家乡一名初中教师。
从教开始,吴其琮便一直带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为了给学生们呈现一个有趣且专业的课堂,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阅读学习大量教研书籍,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活动,认真准备好每一堂。他还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成绩。
作为班主任的吴其琮坚持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给予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吴其琮说,家访是他了解学生们最好的方式。
在通讯不发达的那些年里,一辆老式自行车是吴其琮最好的“伙伴”。休息的时间,吴其琮便会骑着自行车走过沟沟坎坎,到达学生家里,这些年来,他走遍了上马街道二十多个村庄的大街小巷。吴其琮非常珍惜每一次家访的机会,与家长们详尽沟通,分析学生的自身潜能、发展方向等,为学生们做好学习规划。他还给予学生和家长最温暖的关怀,让学生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的尊重。“学生们都很在意老师的关注,家访是体现老师关怀的最好方式,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着。”吴其琮说。
从2000年开始,吴其琮便开始带初三班主任,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也充满了压力。“初三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阶段,要将前两年学的知识重新再复习一遍。很多学生初一初二可能学得并不是很好,但在初三这一年里成绩却提升得特别快,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吴其琮说,他注重在“情”字上下功夫,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每天早晨,他总是早早地到教室陪伴着学生们;细致地观察学生情绪的细微变化,耐心与学生谈心交流。放学后,他总是恋恋不舍的把学生送出校门,再回教室检查一遍,然后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这样的工作状态,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
“与学生们交心非常重要,有时候老师几句鼓励的话,对学生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吴其琮说。有一天晚上,他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紧急电话,电话里说孩子和家人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了,吴其琮听了之后也非常着急,但还是安慰家长道:“不要担心,孩子我一定会帮你找到的。”说完后,吴其琮便赶紧穿好外套奔出了家门。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联系了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同学,并发动他们一起寻找,直到半夜,才找到离家出走的学生。找到学生后,吴其琮并没有责怪他,而是与他坐下来谈心宽慰他。“后来他抱着我哭了,将情绪发泄了出来。有了这一次宣泄,在后面的学习中他非常努力。对于正处于最敏感叛逆阶段的学生,我更愿意用柔和的心来陪他们一起成长。”吴其琮说。
这些年来,吴其琮用尊重和关怀获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和喜爱,他也用炽热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书写着一名平凡教师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