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08月28日

私立青大    一段讲话,漫长曲折的历程

半岛都市报    2023年08月28日

8月27日,秋意降临。
鱼山路上,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们已经陆续返校。这几天也是海大新生报到的日子,主要集中在崂山等校区。老校区以稳重的姿态,微笑着迎接学生们的到来。等待这些年轻学子的,是充实而快乐的时光。

岁月回荡,99年前的这个季节,在兵营里,一所全新的大学正式开启,为美丽的海滨城市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1924年9月20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私立青岛大学终于开学,是年10月25日,补办的开学典礼上,高恩洪校长感慨万千,发表了讲话:
“本埠地贯南北,舟车四达,山水幽雅,气候中和,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即以全国大学区而论,北方之京津,西北之西安,东北之沈阳,西部之成都,中部之武汉,东南之沪宁,西南之东陆,南部之广州、厦门,官立、私立均有大学之设。本埠为东部要区,沿海重镇,自然亦可成立一大学区域,既可承继礼仪之邦荣誉之历史,又可为国土重光之纪念。
鄙人到此以来,即以设立大学为当务之急,但当时苦无相当地点。适值陆军撤防,腾出此广大之校舍,若弃而不用未免可惜,是以联合同志,积极进行。筹备以来,煞费苦心,而近日幸告成立,欣慰之心莫可言喻。”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人们根据康有为的话,为青岛制定的最早的文案。早在1923年6月15日,康有为为自己能在青岛找到一处满意的居所而欢呼雀跃:“青岛此屋之佳(甚大,多人亦足住),吾生所未有。加以有大学办,吾欲在青岛办之,以有现成大学舍也。吾俟收款即办(先收其八万),则当长住青岛。”
康有为在家书中透露了他想在青岛开办大学的理想,他看好了德国人建造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吾拟开一大学于此,就近收得万年兵营为之。亦相距数百步耳。扶杖看云望海之暇,与天下之英才讲学,远胜沪上矣。”遗憾的是,兵营被北洋军队占据着,计划只能搁浅。
不过,青岛地处山东东部,环山面海,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既有舟车之便,又安静整洁,是一个探讨学问、钻研学术的地方。建立大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高恩洪是山东蓬莱人,曾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交通总长等职,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心。《山东大学百年校史》记载,1924年的5月,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青岛首富刘子山和教育界的孙广钦等,向时任胶澳总督高恩洪建议创办青岛大学,高恩洪欣然同意。随后,高恩洪、邵筠农、宋传典、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等11人组成了校董会,负责筹备大学创办的事宜。
学校的筹备经费主要是高恩洪捐款1万元,刘子山捐款2万元,校址选定了康有为也看好的俾斯麦兵营。然而,由于青岛驻军的阻拦,导致双方僵持不下,这场争夺校址的官司打到了直系军阀吴佩孚面前,双方各派人陈述理由。幸运的是,吴佩孚和高恩洪是蓬莱老乡,私谊甚笃。吴佩孚也深谙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决定撤兵,将兵营归大学使用。
终于有了校舍,接下来,是赶修校舍,添置器材。胶澳商埠办行署每年拨款1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6000元,青岛士绅富商捐款4000元,作为学校的经费。校董会推举高恩洪担任校长,孙广钦任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同时接收刘子山出资创办的私立青岛中学为附属中学。万事俱备,1924年8月,一所中国的大学终于在青岛海滨成立。
“但是,目下尚在草创时代,经营缔造尚须有相当之时日,校内一切校务固由本校校董等召集办理。而诸生多半来自远方,自有远道而来之目的,既入本校则与本校校运之荣枯、校誉降替有极密切之关系及重大之责任,此点诸生应当注意及之。”
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学校确立“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办学宗旨,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身条件,决定先设立工科,以适应工业的兴起、机械的制造;设立商科,以适应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竞争。1924年8月中旬,学校在青岛、济南、北京、南京四个城市同时招生。
由于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不多,况且青岛交通方便,风景秀丽,名遐中外,所以报考学生极为踊跃,除本省本国学生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的学生(录取的学生中有朝鲜贵族子弟帕尔克等)。限于学校的条件,首届只录取工科新生40人,商科新生40人。9月15日新生入学,宣布学校法规,9月20日正式上课,10月25日补行开学典礼。
私立青岛大学对于教师的挑选较为严格,注意聘请具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如国文教师李逸生,逻辑学教师凌道扬,外文教师闵星荧、凌达扬等,在当时都已有名气。教师中多数为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洋大学等校毕业生,并有部分在英美和日本获得学位的留学生。教师的待遇较同类学校偏低,校长月薪350元,校务主任、教务主任和学有专长的教授月薪200~300元,一般教师月薪100~200元,职员月薪30~80元。学校每月经费主要用于教师的薪俸,无力添置教学设备。
“此外,尚有一事,不得不为诸生郑重诰诫者。近年来,内地各省学风之坏,学生人格之堕落,无庸讳言。加以新文化之运动新学说之繁兴,少年识力未定,往往扶择未精,弃其精华,取其糟粕,而根本精神之诚朴、自治、自尊、博爱、互助、尊师长、重秩序、尚信义、耐劳苦诸美德。此外,荒废学业,逾越轨途者,不可胜述。本校为新创之学校,诸生为新来之学生,一切当以实事求是,日新又新为前提,一洗各地不良之陋习,蔚成本校特有良好之校风,为全国青年之模范,为将来国家有用之才。是则鄙人愿与教职员及来学诸生共勉之!”
高恩洪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彼时的政局动荡,学生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实属不易。学校开办了不到一年,1925年5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败北下野,校长高恩洪被迫去职,学校一时无人负责,濒于倒闭。为了使学校不致夭折,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维持残局。学校经费,原来全靠高恩洪拨款和士绅捐赠,高恩洪一倒,经费没有了着落,教师辞职,学生也纷纷出走,学校只能在苟延残喘中继续上课。直到1928年初,学校经费断绝来源,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学生们均按大学结业处理。
为了纪念开学典礼,10月25日,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校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