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09月11日

一粒青岛花生,走俏全世界

“花育22号”储备国家种质资源,十余年选育打破出口品质瓶颈

半岛都市报    2023年09月11日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永端

初秋的莱西,万里晴空,正是开始收获花生的时节。9月7日,在位于莱西市区西南的国家花生原原种扩繁基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员陈静带领研发团队,收获精心种植的花生品系,储备国家种质资源。
在我国,一个优良花生品种要历经十年以上的杂交、选择、测试等过程,才可获得一粒成型的种子,再经过连续多年扩繁才可进行规模化播种。陈静团队杂交的花生,百果重245.9克、百仁重100.7克,打破了我国早前花生出口品质受限的“瓶颈”,成为青岛本土冲出国门畅行世界的第一粒花生。

穿凉鞋下地的女博士
莱西市区西南4公里处,是国家花生原原种扩繁基地,也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的200亩试验种植基地。在此前一个星期里,身为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的陈静,每天和团队成员奔波于青岛市区与莱西试验基地。在太阳暴晒下的田地里持续工作了一周的她,上嘴唇起了严重的疱疹。
9月7日早上,从青岛市区赶往莱西试验基地前,陈静服用了阿昔洛韦片剂,并将阿昔洛韦乳膏涂在嘴唇上,同时将乳膏随身携带。“尽管嘴唇的疱疹疼痛难忍,但是花生收获时节耽误不得。若遇上连阴雨天气,花生在土里可能就发芽了。”陈静说,“到时候,一年的努力就会泡汤或打折扣,所以趁天气晴好赶紧行动。”
今年,陈静和团队在试验基地精心种植花生品种“花育22号”,这些花生最终将进入国家种质库,为国家种质资源进行储备。“研发人员都有一块自己的‘试验’田。”陈静说,他们团队的“花育22号”试验田有2分地,播种下了大约1800粒花生种子。
从春天到秋天的数月时光,花生出苗、开花、结果、成熟、收获,陈静带着团队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还要不断对花生品质进行提升。“这个品种已经很稳定了,生产中广泛应用。”陈静说,“我们现在是利用该品种的优质基因与高油酸花生种质杂交,培育出更优质的品种。”
今年夏天,陈静无数次穿行于试验田,每次下地都赤脚穿着一双暗紫色凉鞋。9月7日,她出门时依旧穿着这双凉鞋和黑色裤子、黑色T恤衫,头上顶着被太阳炙烤得有些泛白的遮阳帽,看上去与普通农民没有太大差异。

为国家种质资源做储备
在200亩种植试验田里,多名科研工作者和工人忙着收获成熟的花生。这里是国家花生种质资源的重要扩繁基地,中国花生的绝大部分新品种和高端品种都是从这里走出的。
在试验田里,陈静会和工人一起拔花生,观察拔出来的花生果型、结果数量、单仁果和双仁果的个数以及花生植株保留的叶片数量。“饱满的双仁果大概有30个。”陈静拔起一株花生,仔细观察起来。
随后,陈静将这株花生在一个特殊制作的收果器上摔了又摔,双仁果和非双仁果均落入收果器的网兜里。工人也将一簇簇拔出的花生在这个收果器里摔了起来,当收果器集中了大量花生,陈静和工人一起将饱满圆润的果实初步分拣,装进一个网兜。
“这些装进网兜的果实,将被编号送到晾晒场。”陈静说,果实晾晒后会进行细致分拣,分拣后再对其称重和测试,最后被送进种质库保存。
烈日之下,陈静已是满脸汗水,她提起一桶矿泉水,仰头咕咚咕咚喝着。“今年的花生和往年相比,品质提升了很多。”研究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科长谢宏峰告诉记者,今年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偏少,适时偏少的雨水对于花生的生长非常适宜。
当新收获的花生盛满两网兜,陈静高兴得像个孩子。她提起这两网兜散发着新鲜泥土气息的花生,坐上一辆农用三轮车,将花生送至两公里外的晾晒场。下了三轮车,陈静将这两袋子花生放在晾晒场,指挥着工人根据编号分别进行晾晒。之后一段时间,这些花生将在这里晾晒至干透,之后再进行精分拣,圆润饱满的仁果将被利用。

产品占据“半壁江山”
偌大的晾晒场上,有上千袋编有不同代码的花生种子,排列得异常有序。
“这些花生有已经试验成型的,还有一些是今年进行杂交仍在试验阶段的。”陈静介绍,“杂交过程中的种子,有些来年在基地充当父母本再进行杂交,有些会被送到全国不同地区进行试种。科研人员会将这些在不同地区和土壤试种的花生种子取回,在青岛进行比对分析或再种植再分析再杂交,将种子身上的优良基因进行再组合。”
一个成熟的花生品种,至少要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杂交,将所有优良基因进行组合后,品质才成熟。“花育22号”的研发,前后历经10余年。这个过程,是陈静所在研发团队通过一次次、一年年的杂交完成的。最终,团队普法选育出这个早熟的大花生新品种。
“早前平均亩产荚果372.2公斤,籽仁268.9公斤。”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所长张建成在基地拔起一簇花生告诉记者,“花育22号”具有株型直立、结果集中的特点,百果重245.9克、百仁重100.7克。“花育22号”表现出的优良特性,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迅速在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
张建成介绍,“花育22号”目前在山东的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在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地的种植面积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1/3。“花育22号”问世之后,迅速占据“半壁江山”,在花生家族占据着重要角色。该品种在2014年莒南县板泉镇实收产量达到752.6公斤/亩,刷新烟台蓬莱曾创下花生亩产746.3公斤的全国纪录。其果仁24.3%蛋白质含量、51.7%油酸、30.25%的亚油酸含量,以及花生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黄色的感官特性和良好口感,不仅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同,还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打破“瓶颈”冲出国门
一直以来,中国是花生出口大国,近年来由于国际花生产区、产量、消费市场发生变化,高品质出口花生成为科研人员的重要育种目标。在此背景下,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选育的品质优越、替代原有出口品种的“花育22号”横空出世,“瓶颈”被彻底打破,种植规模突飞猛进。
陈静表示,该品种问世不久被遴选为山东省花生主导品种、山东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山东省花生单产提升技术路径主推品种,也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山东传统出口大花生”品种,还是青岛、烟台等地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在山东的种植峰值年曾高达280万亩,如果按照亩产籽仁260公斤计算,年产花生籽仁72.8万吨。
“1粒籽仁重量仅1克,72.8万吨的产量相当庞大。”谢宏峰说,在每年秋天,成熟的花生被源源不断送进加工厂,堆积如山,加工厂努力将这些品质过硬的花生新宠出口到国外。一些加工厂通过前期的尝试,发现日本、韩国以及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对“花育22号”的内在品质相当认可。
“椭圆形籽仁,加上良好的口感和适中的大小,产品一进入国外市场,就受到好评。”陈静说,“这些出口的花生有带壳的烤花生、去壳的盐焗花生仁等。”
“这粒花生真正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国外消费者认识并吃上该品种加工而成的花生,是从2005年开始的。”张建成表示,目前青岛市有花生加工出口企业91家,每年出口量均保持在20万吨以上,“这粒花生是目前主要出口的花生,18年来出口总量估算应超过360万吨,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