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体会非常深刻,高中第一课就是这一篇,所以学得最认真;多年之后终于有机会登上泰山,竟然真的下了雨,不得不佩服李健吾先生的文笔,写得太真切了”,杨泽东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文学大家的功底之深。
再次与杨泽东先生相约在位于台东的家里,谈起山东元素,他觉得首推泰山。
难忘雨中游泰山
泰山的诗文中,杜甫的《望岳》最为大家熟知。这篇文章至今还收录在人教版和部编版的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对于这篇诗文,能够完整解读,并创作出自己特色的,当属《雨中登泰山》。李健吾于1961年1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这篇散文,描写与家人登泰山时,恰逢雨天,意外地观赏到了烟雨变换中的泰山奇特风光,岱宗坊、经石峪、云步桥、十八盘等泰山景点,都出现在文章当中。
今年的泰山,是暑假旅游热门景点之一,作为中国最难爬的五岳之首,那句“泰山会制服每一个嘴硬的人”,让众多游客,尤其是大学生心服口服。“走过南闯过北,泰山底下犟过嘴”,最后只得流着汗、流着泪,表示下次再也不敢说大话了。
在古今文集中,记游泰山的诗文比比皆是。除了杜甫晴日遥望,虚寄凌顶览小之壮志外,清人姚鼐写的《登泰山记》,是描绘登峰观日的奇景。而李健吾另辟蹊径,写雨中登山,画出了别于前人、新于他人的另一幅泰山风貌。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终于决定登泰山,却遇上了下雨天,犹豫再三,他们还是登上了泰山,“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在文章中,李健吾引经据典,引用了东汉应劭的《泰山封禅仪记》:“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也巧妙地将《望岳》溶于景中,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李健吾,笔名刘西渭,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这篇文章是李健吾与儿子乘火车从北京出发,游览山东的经历之一。他们先去曲阜参观访问,在曲阜逗留了三天,后乘车到达泰安,写下了游记。李健吾先生与青岛的缘分也不浅,1932年,宋春舫在青岛建造了藏书楼“褐木庐”,远在上海的李健吾也久慕“褐木庐”大名,他说:“梦到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1950年,上海的文学家、艺术家组织一个团到山东参观,巴金、李健吾、周小燕等人抵达青岛,住在中山路的招待所里,李健吾还专程寻访褐木庐。
挑山工的攀登精神
季羡林先生曾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另外还有一篇名篇为冯骥才先生所作的《挑山工》。《挑山工》是冯骥才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式散文,此文先后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冯骥才因此成为泰安市的荣誉市民。
冯骥才说过:“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冯骥才的外祖父是山东济宁人,在清末曾任武官,常与好友康有为同游泰山。从祖辈口中,冯骥才听到很多关于泰山的故事。这座大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青年时代,冯骥才学习绘画时,曾到泰山去写生,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挑山工。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挑山工的坚韧是冯骥才发出一番疑问而得出的结论:“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挑山工回答:“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这深深打动了冯骥才,返回家后,他就创作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攀登。多年来,冯骥才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不肯换掉。这幅心爱的画作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被毁。之后,冯骥才又重新画了一幅。为了表达对泰山的深情,冯骥才把这幅珍藏多年的国画《泰山挑山工图》献给了泰安。他说,这幅画应该属于“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