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伟
建筑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我们有新的认识,建筑更具有弹性,建筑比工业、交通领域更容易迈向零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专业总工程师、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徐伟认为,建筑领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发展零碳建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而且零碳建筑标准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是规模化推广的基础。
零碳建筑按分级分为低碳建筑、近零碳建筑、零碳建筑。我国零碳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采用蓄能方式,并结合碳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等碳抵消机制,以年为周期核算,运行碳排放量小于等于零的建筑。
零碳建筑分为运行阶段和全寿命期阶段,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协调现有标准体系,总结出中国零碳建筑定义的基本原则。
技术路径方面,徐伟介绍:“‘光储直柔’是建筑未来能源系统的新形式,‘柔’是核心,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效匹配,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我国建筑建材和建造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6%左右,需大力发展低碳建材,减少建材消耗量,推广低碳建造。随后,通过一系列国内外的实践案例,更深入直观地阐述了零碳建筑在现实中的成功应用。
最后,徐伟总结展望了本次演讲的主旨内容:零碳建筑是建筑领域承担自身减排责任的主体形式,规模化发展是全球共识;能效优先、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和用能转型是实现零碳建筑的基本原则;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零碳区域和城市,是未来发展趋势;加快推广低碳/近零碳/零碳建筑,开展零碳城市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