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崂山区市场监管局创新开展“政银携手益小微”活动,解决后疫情时代小商户、小作坊想发展却面临贷不来款的困扰问题;崂山风景名胜管理局直面黑车野导拉客、景区饭店宰客等棘手问题,联合各方力量破除顽疾让游客放心;崂山区检察院发挥公益诉讼监督职能,连续三年持续跟进,解决地下车库与电梯内手机信号覆盖的难题;崂山区积极探寻“工业上楼”新路径,破解制造业土地资源稀缺带来的“发展瓶颈”。
小到地下车库的手机信号覆盖,大到工业发展的瓶颈突破,一个个痛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让崂山区的营商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优化。
崂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创新打造“地面熟”企业服务机制,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
“地面熟”企业服务机制是崂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发挥对企业情况最熟悉、对企业诉求最了解、对企业冷暖最有感触的“地面熟”职能优势,依托在全市率先成立的市场监管领域“山海情”企业服务专班,探索出的“主动发现问题、互动研判问题、联动解决问题”助企惠企服务机制,通过有温度的“亲情式”市场监管服务,助推各类市场主体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
今年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元年,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愿望尤为强烈。
沙子口、流清河等景区一线的市场监管所在日常监管服务中发现,节假日民宿、农家宴业户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高品质旅游消费需求倒逼市场主体发展升级,但一大批小商户、小餐饮、小作坊在改扩建经营空间时,普遍存在“贷不来款”的难题。把困难记下来,把问题汇上来,分析研判共性问题,秉持“解决一个、盘活一片”的发展理念,企业服务专班与驻区银行通力合作,创新开展“政银携手益小微”活动,为全区小微市场主体“量身定制”6款专属贷款产品,通过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送贷进专业市场等活动,面对面为300余家小微业主提供贷款5.2亿元。
区市场监管局是与各类市场主体打交道最密切、最频繁的政府部门之一,特别是各市场监管所因巡查监管等实际工作需要,经常走街串巷、访企入户,奋斗在服务企业的第一线,对企业情况最熟悉,对企业诉求最了解,对企业冷暖最有感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面熟”优势。
崂山区市场监管局在优化“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中,充分放大联系企业“地面熟”的职能优势,率先成立市场监管领域的企业服务专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摸索出一套“主动发现问题、互动研判问题、联动解决问题”的企业诉求化解机制,通过有市场监管温度的“亲情式”服务,将精准感知、精确服务贯穿市场监管业务各板块、各链条、各环节,助推各类市场主体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
“地面熟”也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破解“线上问题无法全部通过线上解决”难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地面熟”促问题主动发现,彰显感知市场速度。像“政银携手益小微”活动的推出,就是各基层市场监管所在日常巡查监管、走访服务过程中,最先感知到了疫情放开后小微市场重启发展资金不足、融资门槛过高的问题。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后,企业服务专班深度介入,创新开展“政银携手益小微”行动,精准对接市场主体与金融产品供需两端,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市场主体的“希望田野”。
“地面熟”促问题互动研判,校准资源对接精度。企业服务专班为企业建平台、寻订单、找伙伴,打造高效精准的“链接式”服务模式,全力推动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和广告等产业发展搭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地面熟”促问题联动解决,提升监管服务温度。围绕监管服务对象的主营业务、上下游产业、经营需求等信息,梳理形成“赋能清单”,编制包含25条“干货”的企业服务明白纸,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推动市场监管在一线实践、企业服务在一线提升、营商环境在一线优化。
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深化文旅环境“四心行动”,严整旅游秩序顽疾让游客放心
文旅环境“四心行动”,即依托“1355”景区治理共同体,实行“放心文旅”“安心文旅”“暖心文旅”“悦心文旅”四大行动,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民主协商三项机制,强化景警、景政、景街、景村、景商联动,实现秩序整治有实效、游客出行有保障、优质服务有温度、旅游供给有创新,打造一流文旅营商环境,全力拓展景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很多旅游景区,像黑车野导拉客、景区饭店宰客、游客诉求难以及时办理等问题,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将极大影响旅客的心情,也给景区带来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崂山景区也同样面临。
针对此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公安、交警、街道等部门,开展旅游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黑车野导、非法拉客打击力度,同时强化景区经营商户日常监管,组织开展对景区内农家宴营业户专项检查,坚决杜绝欺客宰客、不明码标价等行为,让游客吃上“放心宴”。
今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848余次,立案查处扰乱旅游秩序行为148起,“12345”反映旅游秩序类问题同比下降25%。
同时,进一步健全游客咨询投诉管理机制,通过设立旅游热线96616,建立投诉准备金、先行赔付、快速处置联动机制等措施,有效保障游客诉求得到及时办理。如:今年5月5日,96616热线接游客刘先生反映民宿订房退款问题,景区立即启动“1355”联动治理机制,召集相关部门仅用15分钟就顺利解决游客诉求,赢得游客高度认可。
人性化提供旅游服务,打造游客暖心之旅。今年5月份,有三位视力障碍的游客想到巨峰景区游玩,工作人员一路精心护送至巨峰山顶,帮助三位视障游客实现了登顶崂山的梦想。
零容忍排查安全隐患,打造游客安心之旅。景区秉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态度,创新实施“安全保健工程”,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整治行动。
创新旅游供给,打造游客悦心之旅。景区重点做了上山下海、文化赋能、资源整合三篇文章,以期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崂山魅力。
今年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396.5万人次,同比增长56%,荣获“中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目的地”称号。
崂山区检察院
在全国首破地下车库与电梯手机信号覆盖难题,服务全覆盖,通讯不掉线
崂山区检察院紧盯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地下车库与电梯内手机信号覆盖问题,积极发挥公益诉讼监督职能,连续三年持续跟进,推动出台专门方案,助力城市品质提升,为在全国范围内破解这一共性难题,提供了“崂山经验”。多地检察机关、职能部门赴崂山区学习相关经验做法。
前期,崂山区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向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反映:单位地下车库的手机信号都不好,进去就“失联”,好多次被动“挂断”客户电话,影响公司形象。许多群众也多次抱怨小区地下车库没有手机信号。同时发现,现实中已多次出现群众在地下车库突发疾病、车辆肇事以及其他突发状况而无法对外拨打电话求助的情形,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地下车库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如遇突发状况而无法对外联系,将严重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当前生活与工作均已逐步全面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地下车库与电梯手机信号的缺失,不但事关公共安全,同时也事关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
公共空间安全属于检察公益诉讼监督的重要领域,区检察院积极担当作为,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监督程序,先后向多家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并启动试点。
2022年9月30日,宋家下庄社区完成地下车库手机信号全覆盖的施工整改,为下一步专项推进全区地下车库与电梯手机信号全覆盖打下了基础。
个案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区检察院继续寻求市级层面的统筹推动。
今年4月,市通信管理局牵头11个部门,全面启动全市范围的车库与电梯信号覆盖专项治理。
今年5月,青岛市出台《青岛市2023年5G深度覆盖行动方案》,至此,地下车库与电梯信号覆盖这一全国性共性问题在青岛正式破题。
崂山区发展和改革局
崂山区积极探寻“工业上楼”新路径,向高层要发展,向高空要效益
“工业上楼”作为产业承载空间的新模式,是主动融入城市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要求的准确识变之举、科学应变之策。面对土地资源“紧约束”、工业载体不足等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崂山区坚持“对标最高、聚焦最好、锚定最优”,在全省范围率先出台了针对性更强、指导性更高的“工业上楼”建筑设计准则,推动工业实现“垂直化生产”,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积蓄新动能,真正让“寸土”产生“寸金”。
1994年,“新崂山”脱胎于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作为青岛市设立的年轻新城区,崂山从建区伊始,就把工业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近些年来,制造业土地资源稀缺、用地成本攀升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相关数据显示,崂山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公里,约2/3土地处于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控制线内,城镇开发边界仅95平方公里,规划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株洲路片区和创智谷片区5.5平方公里内,扣除已供地块,仅剩余0.9平方公里可用于新增产业用地,制造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同时受历史遗留因素影响,株洲路等片区一直处于低效利用状态,亩产效益低下。
面对这一发展困境,崂山区坚持“向高层要发展,向高空要效益”,研究推出《崂山区推动“工业上楼”工作的指导标准和政策措施》,包含产业导向、建设标准、支持政策等8方面内容,力争将传统扁平式低楼层厂房集中到高层楼宇垂直化空间进行研发、办公、生产等,实现产业集群、人口集聚的有机统一,切实将“空间短板”变为高质量发展“潜力板”。
崂山区鼓励低效工业(产业)区内的工业用地集中连片进行升级改造,允许打破原有权属界线,通过集中建设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等,为新兴产业导入提供高品质空间,打造高质量、专业化产业园区。
目前,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好美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等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琛蓝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观海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正在进行前期手续办理,建设后预计新增产业载体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将集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为崂山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