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之日阴阳持平,寒热均等,昼夜平分,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李红提醒,秋分时节养生宜调和阴阳,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收”特点,要收敛阳气,以防耗损阳气。
穿衣:秋凉当添加衣物。秋分后天气转凉,气温下降,应适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然而,秋分时节虽凉风习习,却不甚寒冷,是秋冻的最佳时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尤其是青壮年和身体健康者,这样既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过多,损阴伤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体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则不能过于勉强“秋冻”,而是要注意保暖,否则反而对身体有害。
饮食:秋燥多食用润、酸食物。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分时节正是秋燥袭人之时,燥邪最易损伤人体津液,在饮食摄养上应掌握“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秋分的“燥”与初秋之温燥不同,此时寒凉之气与燥相合,属“凉燥”,因此,可适当多吃有温润、濡养功能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杏仁、熟梨、柿子、百合、银耳、山药、鸭肉等,另外酸甘化阴,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等。另外,还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温开水为佳,坚持少量多次频饮,莫等口渴才饮水。
情志:秋景生悲舒胸怀。秋分过后,萧瑟秋风、万物凋零常常令人顿生愁绪,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变得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悲忧伤感,容易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作。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多去户外,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起居:阳气收敛早卧早起。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阳藏则生乏,中医认为,阳气具有养神、养筋的功效。秋季本为阳气收敛的季节,加之秋分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藏。因此会出现“秋乏”的生理现象。如果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故要调整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适应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
运动:适度运动“收”为主。秋分后适合登高望远,进行各种运动锻炼,从而有效地放松身心、扫除抑郁心情。但对于运动方式及运动量,要掌握以“收”为主,可选择登山、慢跑、散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避免运动太过剧烈,出汗过多而耗损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