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胡蕾
李鹏与话剧结缘是在2003年。他的经历让很多人羡慕,因为第一次登台,他就演了男一号。
那一年,青岛话剧院排儿童剧《二小放牛郎》,缺一个能唱会跳、身材长相又比较像小孩的主角,作为青岛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李鹏被推荐前来试戏。没想到,他的职业生涯自此改变了。如今,聊起这些往事,李鹏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似乎,一个又一个故事串联着,把他带向了话剧的舞台。
李鹏1981年出生在青岛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打小喜欢舞台,父母便由着他的性子,对他的这份热爱保持了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小学的时候,我特别迷恋小虎队,一盒磁带8块钱,只要一出新的,就缠着家里买。”后来,家里有了录像机,李鹏就守着电视一帧帧暂停下来学偶像的舞蹈动作,他甚至找了俩伙伴,组成了校园版小虎队,他当“乖乖虎”。那时候,模样英俊、多才多艺的李鹏,是校园里的小明星。
13岁,李鹏考上了原山东省戏曲学校(后与山东艺术学院合并),只身到济南求学,学中国古典舞。到了专业院校,李鹏才知道,原来的自己,只能算一个业余玩家。“班里13个男孩子,12个有基础的,劈叉跟玩儿一样。”练软开度是舞蹈专业学生的第一课,很多孩子都有童子功,而李鹏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算是半路出家。“每次练习整个人都好像要被撕裂了一样,眼泪鼻涕全下来了。”李鹏骨子里很要强,这些皮肉之苦,他咬着牙扛了下来。毕业那年,李鹏的民族民间舞专业课成绩,是学校有这门课程以来的最高分。
如果不是《二小放牛郎》这部剧,李鹏如今应该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员。毕业后,在青岛歌舞剧院,他的专业水平一直都是拔尖的,永远站在舞台C位。到话剧院试戏,李鹏没想太多,“听说到全国很多地方都没选到合适的,我能行吗?”谁知第一眼,著名剧作家代路老师和导演黄港就相中了他。
李鹏的外形条件和歌舞水平都无可挑剔,但这些无法掩盖一个事实,他没有任何表演专业基础,犹如一张白纸。“国家一级导演黄港老师和国家一级演员张佳谊老师,是我的表演启蒙老师,从头开始,手把手地教。”为了让李鹏演活第一个角色“王二小”,话剧院为他安排了这对夫妻档名师。而李鹏最终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凭借《二小放牛郎》这部剧,他拿到了中宣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儿童剧展演“优秀表演奖”。
《二小放牛郎》是青岛话剧院推出的第一部儿童音乐剧,演出大获成功,也开启了青岛儿童剧的辉煌时代。表现出色的李鹏,顺理成章被留在了话剧院。此后,这20年的时间里,李鹏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走进了无数孩子的心中。“前段时间,有观众跟我说,是看着我的剧长大的。”李鹏笑着分享在后台发生的趣事。时光荏苒,他蓦然发现,最早的那批小观众,已经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剧了。“一部好的儿童剧,一定是能触动家长和孩子的,我相信,家长会聊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剧,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李鹏如今是青岛话剧院儿童剧团团长,他从不觉得儿童剧是“幼稚”的,夸张的造型和天马行空的剧情背后,故事的内核永远是有启发性、教育性的。这些年,他也慢慢从演员转型到编剧和导演的岗位上,对舞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今年,李鹏排了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剧《希望的田野》,讲述了一个怀揣网红梦的都市女孩“田野”,暑假回到乡村老家发生的奇妙故事。“在农村,原生态的、没有网络的生活,让小家伙窘迫抓狂,但她遇到了一群质朴的小伙伴,和她一起逮知了猴、看萤火虫,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很新奇。”在这个故事里,乡村广阔的田野,慢慢抹除了女孩身上的浮躁,让她看到了网络之外的真实世界。
李鹏很喜欢这个故事,不论是作为导演,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我女儿11岁了,每部儿童剧,我都会和她聊聊,听听她的看法。”很多时候,李鹏的创作灵感来自孩子,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出发,慢慢延伸出一个系统的故事。在他看来,必须俯下身子和孩子聊天,才能知道这些小观众的所思所想,创作出他们真正喜欢的作品。
“太娱乐化了没有启发性,太说教了孩子又不爱看。”这是儿童剧面临的难题,也是李鹏创作的出发点。在今年的另一部儿童剧《孙小圣大闹天宫》里,李鹏带领团队打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并在剧中融入了戏曲元素,以符合当代孩子审美的方式,探讨了青少年儿童面对学业问题的困惑。这部剧成功入选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带给了小观众们沉浸式的奇幻观剧体验。
也许是最初学舞蹈的缘故,李鹏对音乐剧格外偏爱,而他认为,儿童剧恰恰是将传统话剧与音乐剧巧妙结合的载体。“话剧应当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在儿童剧中,我希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看到这种歌舞与表演的融合。”实际上,这些年,李鹏也参演或导演过许多其他类型的话剧,他努力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
从舞蹈到话剧,从演员到导演,李鹏没有给自己的艺术之路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就像他挚爱的儿童剧一样,他沉浸在每一个角色里,享受着舞台上的每一个时刻。对他而言,跟着兴趣和热爱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