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10月10日

这份“藏宝图”请您收好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不协调的高层将拆除或降层

半岛都市报    2023年10月10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10月9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公布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范围涉及七区三市,其中陆域面积1129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713平方公里,从山水环境、整体格局、城市风貌、建筑艺术、多元文化五大方面规划总结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哪些文化遗产要保护?
据悉,在市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规划保护青岛市域“一核五线五片多点”的历史文化格局和“山-水-湾”一体的自然格局,包括:保护以青岛历史城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保护大沽河、胶莱运河、齐长城、胶济铁路和东南沿海等五条历史文化线路及其串联的沿线相关遗存;保护崂山、即墨金口港、琅琊台-大珠山、胶州三里河、大泽山等五片历史文化富集片区;保护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崂山、大泽山、珠山-铁撅山等山脉,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诸条河流等水系,胶州湾、鳌山湾、灵山湾等湾群构成的自然基底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古树名木、海岸带及海岛等自然景观要素;保护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渡槽、梯田、农林景观等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与更新如何平衡?
如何统筹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保护老城,开发新区?规划要求改变“就地平衡”的旧改模式,从城市总体层面进行统筹,制定相应的转移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老城和新区的联动发展。历史城区内限制大型商业、教育和医疗等设施用地的增加。
规划对青岛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南部的自然岸线及人工景观界面提出了保护要求,其中,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保持“起伏有致、平缓舒展”的特征。山前建筑不得突破山体轮廓线,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应拆除或降层。展现自呷角和海上航线眺望历史城区时和谐优美的景观。西部临胶州湾的现代天际线应保持“疏密有致、富有韵律”的特征。宜在台西北侧、小港北侧、大港形成三个高度适度发展区,在台西的北半岛到小港之间、大港和小港之间形成高度严格控制区,保证起伏有致的天际线形态及海上观城通廊。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要求保护整治文物周边环境。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和体量,现状超过高度要求的建(构)筑物,应逐步降层或拆除。拆除宋春舫故居等文保单位周边违规和风格不协调建筑物。未来结合城市更新逐步整治青岛国际俱乐部等文保单位临近的高层建筑。

如何利用好历史建筑?
青岛独立庭院建筑、里院建筑、近现代公共建筑、集合住宅、传统民居等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承载着老一辈青岛人的历史记忆,更是青岛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规划要求对历史建筑结合功能分别加以活化利用,鼓励多元化利用,植入文创、工业设计、小型餐饮、青年旅社、办公、特色商业等功能。鼓励改造为社区养老院、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或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同时,推动历史建筑产权确权流转,促进产权多样化运作,研究产权私有化模式、产权平移模式、产权代管模式、使用权出租模式等多种产权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