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11月13日下午,记者从“金盾—2023”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人民政府定于11月14日上午10点到10点20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管成密,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副主任刘德义,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指挥通信与应急处处长吴立强到会发布。
鸣响时不需采取任何行动
管成密介绍了“金盾—2023”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活动的有关情况。
预先警报信号是在敌方对我方有空袭预兆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战时根据需要可循环发放。预先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有力、平缓,间隔时间较长。它告知市民,敌人可能对我城市进行空袭,要提前做好各种防空袭准备。听到预先警报信号后,在室内的人员,应当按照防空袭疏散掩蔽预案,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燃气、熄灭炉火,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按定人、定位、定路线的要求,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或疏散地域隐蔽。在公共场所的人员,应当听从有关部门人员的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隐蔽,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的规定熄灭灯火。
空袭警报信号,是在敌方对我方空袭征候明显,将要展开攻击或已开始攻击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空袭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急促,鸣停时间相同。它告知市民,敌机或其他空袭兵器已经临近,空袭行动即将或已经开始,市民应迅速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或疏散地域隐蔽。情况紧急无法进入防空工程或疏散地域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在室内的市民,可在5层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房的楼房底层走廊或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等处藏身,或在靠墙角桌下床下卧倒。要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在公共场所的人员,不要慌张、拥挤、乱跑,可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隐蔽,也可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隐蔽,不要在高压线、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处停留。在空旷地带的人员,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土堆旁、大树下隐蔽,迅速卧倒,脸向下、双手置于胸前,在空袭中,尽力使头和胸部离开地面。
解除警报信号,是在敌方对我方阶段空袭危险消除或战情缓和时发放,鸣放方式是:连续鸣3分钟。解除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缓慢、连续鸣放,没有间隔。它告知市民,空袭情况已解除,可以按照防空袭预案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市民应配合人防专业队伍开展消除空袭后果工作,就近救护伤员、找寻被困人员,扑灭初起火灾、清理废墟等。警报解除后,市民仍要注意收听广播,了解解除警报后人员行动的注意事项,关注疫情、放射性沾染、染毒或带菌情况等通报,了解敌空袭规模、方式及城市破坏情况通报,以便做好再次防空袭行动准备。
灾情警报信号,是在重大自然灾害或有毒、有害物质等灾害即将来临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15秒停10秒,再鸣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计时2分钟。灾情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短促,间隔时间相同。它告知市民,重大自然灾害或有毒、有害物质即将来临,要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应对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
“11·14”警报试鸣演习期间,将由青岛电视台、地铁、公交分别同步鸣放警报信号。请广大市民注意收听收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1·14”警报试鸣是青岛市一项规范化、制度化的例行工作。每年的11月14日都会进行警报试鸣演习。因此,警报试鸣期间,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
推出“护民之盾”智慧平台
刘德义介绍,今年的警报试鸣演习与往年相比,融入了新的国防动员理念,在此次演习中设置了新的参演要素和演习科目,使演习更加贴近实战。同时,为了解决传统警报器的覆盖盲区问题,使公众能够清晰的听到防空警报信号,并找到最近的人防掩蔽工程,今年青岛市国动办开发了“护民之盾”智慧平台,将结合此次“11·14”警报试鸣演习进行同步使用。
“护民之盾”是青岛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建设的“人口疏散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应用已于今年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向全市发布。护民之盾APP主要包括信息推送、附近人防资源查询、疏散引导、人防知识宣教、信息反馈等功能。
“青岛‘护民之盾’智慧平台的定位是平时服务、战时应敌,兼顾平时和战时两种场景,用户界面都是一样的,只在后台功能支撑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吴立强介绍,非战备状态主要侧重于宣传教育功能,公众可以通过平台获取人防相关知识、开展技能学习。比如:警报信号的识别、听到防空警报后的行动措施、紧急互救自救常识、简易防护器材的制作和使用等。还可以及时了解国际民防日、“5·12”防灾减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以及警报试鸣日等人防重要活动信息,并通过平台与市国动部门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我们也提供所在位置附近的3个人防工程,供市民进行疏散掩蔽引导功能试用。
战备状态主要侧重于疏散掩蔽引导功能。会根据战备需要,提供更加全面的、动态更新的人防工程数据,并持续优化疏散掩蔽算法。平台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可根据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周边疏散掩蔽场所的位置以及容纳能力,向用户推荐最优化的疏散掩蔽场所位置,并提供导航功能,实现战时人员精准疏散,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防空应战能力。
率先提出“平战一体化”
人防工程在战时对于人员与物资掩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立强介绍,近些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青岛市人防工程建设应该说是突飞猛进,每年工程审批量、竣工量一直稳居全省首位。其中审批量约占全省25%,竣工量约占全省33%,城市规划区人均人防工程掩蔽面积已远超国家标准,确保战时老百姓有充足掩蔽场所。在平时,大多数单建、结建人防工程主要规划为停车位,做到平战结合,目前已建成人防工程累计为社会提供车位53万余个;早期人防工程平时主要用于仓储、商业及停车等民生事业。近几年,市国动办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更新建设要求,先后完成龙山路、禹城路、中山商城3处早期人防工程改造公共停车场,并且3个项目实现了互联互通,共计提供车位810个,有效缓解了中山路周边历史城区及青大附院停车难问题。
在“平战一体化”研究方面,一是率先提出“平战一体化”理念。针对普遍存在的防空地下室平战转换、维护管理难等问题,市国动办以全新的思维,率先提出了人防工程“平战一体化”理念,也就是人防设施设备同时具备平时功能。近几年会同企业先后组织研发了平战一体化风机、防火防护门等新产品;二是加大新材料研发应用。近几年,先后会同高校、企业组织研发了POZD、蜂窝铝等新型防护门。其中POZD新材料被列入全国人防科研成果目录,2022年在青岛地铁4号线部分站点上应用并顺利通过验收;三是开展精准防护研究。立足现代战争特点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人防工程的防护需求,积极探索精准防护研究,让人防工程设计更加人性化,提高战时掩蔽人员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