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11月17日

天气转冷,羽绒服又成冬季“热”话题

半岛都市报    2023年11月17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源

伴随着断崖式降温,青岛正式进入了冬季。不到5摄氏度的寒冷气温,让羽绒服重新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单品。羽绒服市场热度如何,又有哪些新的潮流风向?

时代不同,要风度亦要温度
羽绒服装指内充羽绒的服装,是羽绒行业主要的产品,具有保暖性极好的特点。羽绒服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羽绒服在当时还被叫作“面包服”,因为穿上之后整个人显得比较臃肿,很像市场上卖的老式大面包,尤其是在东北,为了护腿、护脚踝,还要穿加长款羽绒服,从头到脚都裹得严严实实。这种温暖的实用属性,让中国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羽绒服几乎是冬季人人必备的“刚需”。
在过去,羽绒服以保暖和实用性为主。然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即使在需要保暖的寒冬,人们也倾向于穿得更加时尚与个性化。当下,羽绒服市场呈现出风格多样化、注重功能性、环保可持续等特点,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选择更加注重质量、风格、价格等相关因素,市场内激烈的品牌竞争与线上线下渠道的发展,推动着品牌不断创新升级,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羽绒服品牌蓬勃发展,除了主打“国潮”风尚的波司登,还有鸭鸭、雅鹿、坦博尔、雪中飞等优秀国产品牌以其高性价比,在消费者中受到广泛青睐。

平均三年买一次,需求相对稳定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羽绒服填充物有鹅绒、鸭绒、灰雁绒和羽绒棉等,它们在来源、保暖性能、产量和价格、舒适度和耐久性方面存在差异。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网民对羽绒服填充物类型偏好调查中,73.88%的消费者会选择鹅绒,44.99%的消费者会选择鸭绒,37.20%的消费者会选择灰雁绒,29.16%的消费者会选择羽绒棉。消费者的选择与保暖性能有关,更与性价比有关,虽然鹅绒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在保暖性能与实穿性上还是有一定优势。那么,价格相对其他服饰产品较高的羽绒服,复购率又如何呢?
在2023年中国网民拥有羽绒服数量调查中,超4成的消费者表示拥有3件以上的羽绒服,62.27%的消费者选择2~3年购买更新一件,这表明该部分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需求相对稳定,他们可能更注重羽绒服的质量和耐用性,而不是频繁购买新的款式;30.21%的消费者选择每年购买更新1~2件,这意味着这部分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需求相对较高,他们可能认为羽绒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和时尚性,因此愿意定期更新羽绒服;6.73%的消费者选择每年购买更新2件以上,这部分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需求更高,可能更注重时尚性和多样性,愿意每年购买新的款式。

  黑科技加持奢侈品,打造高端羽绒服
服饰一直是奢侈品的重要阵地之一,同样作为服饰的羽绒服也有自己的“奢侈品牌”。以Moncler(盟可睐)、Canada Goose(加拿大鹅)为代表的进口高端羽绒服品牌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一种高品质、高标准的全新产品体验。这些品牌专注于高性能面料,以及品质优异、保暖性更高的鹅绒,在保持原有高品质功能性基础上,通过与奢侈品牌设计师合作,推出各种时尚系列,走向了全球奢侈品牌的道路,并深受全球年轻人追捧。
而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和生活场景的极大丰富,对羽绒服的要求也逐渐全面,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羽绒服科技的完善和发展。在具体的保暖技术上,中国发展出上百项专利和技术标准,在几十年里不断填充着中国羽绒服对温暖的新定义。2022年实施的新国标用绒子含量替代含绒量(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更是从国家层面将中国羽绒服的保暖标准和质量提高了一个层次。羽绒服看似是一件提供保暖性能的衣服,却集合了材料技术、缝纫技术、生物加工技术等“黑科技”于一身,国内羽绒服品牌不断尝试产品的研发与升级,也在逐渐缩小品牌与“高端”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