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11月17日

丹参丰收、大欧鸟笼热销双十一、房顶上晒鱼干、柳腔小戏获金奖……

初冬时节,品味即墨乡村振兴“幸福果”

半岛都市报    2023年11月17日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磊 李春燕
华敬方 孙静 

时节进入初冬,在即墨1793平方公里土地上,却迸发着无尽的热情和活力。灵山丹参亩产3000斤以上喜迎丰收、鳌山卫街道垛石村家家户户屋顶上的鱼干晒出幸福、移风店镇大欧鸟笼热销双十一、书画传承进社区、柳腔小戏获金奖……丰收满满、笑声阵阵,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130万即墨人民,品味着属于自己的甜蜜“幸福果”。

  亩产3000斤以上,灵山丹参喜获丰收
日前,在即墨区灵山街道的药田里,几十名工作人员正配合几台丹参收割机收获丹参。据了解,今年丹参的亩产在3000斤以上,每亩的纯收入在7000元以上。如今,即墨灵山街道中药材种植,涵盖十余个品类,年产值突破亿元,带动12个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2000余名村民每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
收割机经过的田垄中,颜色鲜红的丹参从田中采挖而出,工作人员们分工明确,有的用钉耙将未完全脱离土壤的丹参刨出;有的用小耙子将丹参去土,准备装袋;最后,货车将一袋袋装好的新鲜丹参,运往不远处的厂区,进行下一步烘干处理。
在收获现场,记者了解到,丹参的品质从颜色可分辨高低,颜色鲜红即为佳品,呈紫红色则为上品。今年,灵山街道所产的药材大部分都在鲜红和紫红之间。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意味着,今年收获的丹参品质都很高。
据了解,为推动中药种植产业发展,灵山街道定制化开发了针对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与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等联合搭建了青岛市中药材种养联合科创应用平台,为降低种植业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链式对接机制等,全面保障中药种植收益。
据介绍,近年来,灵山街道以医养健康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医药生产、医药物流、中药种植、康养文旅等产业,已引进大医精诚、北沃医疗等投资过亿医药企业10余家,规模化种植丹参、黄芩等中药材达万亩以上,医养健康产业初具规模。下一步,灵山街道将实行专班化管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加快推动医药项目建设,同时围绕医药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空间,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增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储备,力争打造全省大健康产业新高地。

梨枣结出甜蜜“幸福果”
墨城迎来初冬,位于即墨区蓝村街道崔家屋子采摘园内的无花果和大枣到了采摘的好时候。“每天早晨我都要到地里拍条短视频,宣传宣传我们家种植的大枣和无花果,好多采摘的人都是看到了我发的短视频,从青岛市区、胶州、城阳等地找过来的。”采摘园负责人于建华满脸喜悦地说道。
因为今年雨水均匀,大枣坐果时期没有受到特殊天气影响,崔家屋子采摘园种植的将近50亩芒果枣、梨枣喜获丰收,像小红灯笼般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看着十分喜人,一片红枣美景,一路枣香扑鼻;随处可见成熟的红枣,颗颗透亮、粒粒饱满,煞是好看,摘一个,咬一口,又脆又甜。土壤通透性好、肥力高,加之以大沽河支流的水源灌溉,崔家屋子村大枣采摘园种植的大枣,果实特大、皮薄肉厚、清香甜脆、风味独特。
除了满院的大枣,崔家屋子采摘园还种植了将近10亩左右的南京绿皮无花果,南京绿皮无花果这个品种具有皮薄,糖度高的特点,在大棚内种植可以让无花果的糖度变得更高而且减少污染,同时降低了病虫害,纯天然无公害可以采摘即食。

垛石村甜晒鱼干“晒”出幸福
连日来,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在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垛石村,鲅鱼、鳗鱼、鼓眼鱼、青板鱼、蛤蟆鱼等各种鱼片,被晾上房顶。小渔村到处充盈着忙碌而又喜悦的景象。
在村民孙成谭的房顶上,一条条腌制好的鱼片被整齐摆放在网上晾晒,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诱人的色泽。“天越冷越忙,现在每天要加工1千多斤甜晒鱼。”58岁的村民孙成谭至今从事甜晒鱼加工已经40多年了。他介绍,进入11月后,气温下降,蚊蝇减少,渔民们都趁着天晴低温抢抓晒鱼有利时机,一天有10多个小时都在加工甜晒鱼。
即墨区鳌山卫街道的垛石村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渔村,常年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村庄远近闻名的甜晒鱼产业。说起村庄甜晒鱼的发展历史,垛石村书记孙克恕介绍,以前,村民出海捕鱼的时候为了方便储存,就在海上进行简单加工,把处理干净的鱼在海水里洗一下,挂在船头上晾到表面干燥时再用海水洗一下,再晒。到岸后或是送朋友,或是留着自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别风味的鱼产品,逐渐被人们认可。如今,甜晒鱼已经成为餐桌上的重要美食。
垛石村的甜晒鱼干既保存着海洋赋予的“鲜香”,也有阳光晾晒留下的“醇香”,“鲜香”与“醇香”的完美结合,离不开在垛石村流传多年的纯手工晒制技艺,先将鱼的表面简单冲洗,将鱼肚剖开,麻利地剔除内脏,均匀地搓上适量食盐;待鲜鱼腌渍好后,再用山中的泉水洗净并开始晾晒。为了能快速晾干,每个架子都是朝着太阳方向倾斜摆放。经过几天的晾晒,一条条鲜美的晒鱼片便完成了。
如今,村庄甜晒鱼有30多个品种。每年11月初到来年5月1日是晒鱼佳期,整个村庄一年大约能加工300万斤鱼干。到了冬季,屋顶上的一片片的鱼干构成了一幅别样的渔家景象,垛石村靠着甜晒鱼成为了以渔家文化为主的旅游特色村。

大欧鸟笼“双十一”销售火热
“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从明代中期开始,大欧鸟笼就已经作为贡品名扬京城。大欧鸟笼经过几百年传承,制作技艺越发精湛,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变的是大欧村人对手工鸟笼制作的执着。走进新时代,大欧鸟笼已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了大欧村人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欢迎各位新进直播间的家人们!帮忙点点左上角的关注,点点小红心!谢谢大家!”11月11日晚上8点,25岁的吴兆强家里灯火通明,正在直播间里介绍自己家的鸟笼、竹条、竹丝等特色产品。旁边的伙伴们正在根据订单进行快递打包发货。
吴兆强每天直播两个小时,为了更好地吸粉、卖货,他的直播内容除了介绍自己制作的鸟笼、竹条、竹丝等手工艺品以外,还会现场演示鸟笼制作技艺。他告诉记者,2017年,他开始从事鸟笼加工行业,这几年,在拼多多、快手平台直播卖货的销量还不错,每天都能接到200左右的订单。“刚开始直播的时候看的人很少,后来次数多了,人就多起来,也慢慢有了固定的粉丝。现在,我们的粉丝已经有三万多人,鸟笼的销量也不断提高。”吴兆强到自己的直播经历,他的眼神里有些欣慰。
“以前是通过老客户互相介绍、口口相传;现在有了淘宝、拼多多、快手等电商平台,销售鸟笼更方便了,全国各地的客户在手机上一键下单就可以了。”吴兆强拿出手机展示最新的鸟笼订单,“双十一”活动期间,仅2小时的销量已超过2000单。
目前,全村已发展电商业户80余家,鸟笼年产量达60多万件,将鸟笼由线下批发拓展到线上零售,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京津沪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连续7年被阿里研究院评为“中国淘宝村”。

  柳腔小戏《花落谁家》获省小戏小剧金奖
近日,经过层层选拨,柳腔小戏《花落谁家》突出重围,在山东省小戏小剧擂台赛决赛中获得金奖。据介绍,柳腔为即墨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柳腔《花落谁家》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与地域风情的轻喜剧柳腔小戏,讲述了在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村中,乡村民宿店的一枝花与农家特色餐的牛奋强竞争脱贫能手,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幽默故事,最后通过整合餐饮民俗产业链,强强联合成立了公司,共同参加“致富能手”授牌仪式。
该作品还被推荐参加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并于11月14日在上海进行展演比赛,以进一步加强华东六省一市群众文化交流,促进群众文艺创作,提高地方小戏创作、表演水平。
据了解,为持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推动全省群众文化持续繁荣,近年来,山东省围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组织群众展开小戏小剧创排演出活动,推出一批群众喜欢看、喜欢演的优秀作品,这也从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即墨柳腔的发展。

书画传承进社区,翰墨丹青惠邻里
为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前,即墨区温泉街道温泰社区党委邀请书画家来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活动。
活动现场,书画家们纷纷挥毫泼墨,挥洒自如,现场观众络绎不绝、称赞连连。一幅幅书画作品满载着书法家们对社区群众的美好祝福,饱含着对新生活的歌颂与向往。
“通过党建引领,将文体活动真正做到居民的心坎上,让社区多样化的文体平台成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成为建设和谐社区、幸福社区的重要砝码。”一位社区居民表示,他平常就喜欢书画,但是,很少有机会能跟书画家近距离接触,“希望社区经常组织此类的活动,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据了解,下一步,温泰社区将积极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居民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活跃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