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11月30日

为幸福提标

城市更新建设实施2157个项目,已完工1314个

半岛都市报    2023年11月30日

重点道路,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了聊城路、六街口等一批停车场,老城区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此外,台东步行街还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银鱼巷、劈柴院等15个老街区通过改造提升和引入新业态,成为城市旅游“新地标”。
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也是城市更新建设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张村河片区曾是全市最大的“城中村”。就在刚刚不久前,崂山区通报了该片区的更新建设情况:目前已完成张村河片区12个社区拆迁,10个安置区已在建,其中,中韩街道李家下庄安置区建设项目实现主体封顶。年内枯桃、中韩最后2个安置区也将开工,总计惠及居民8000余户,完成“三年任务一年半完成”目标。此外,张村河片区的路网框架也逐步成型。
另一个聚焦的城中村项目——盐滩社区,曾是市北区最后一个城中村。今年6月30日,盐滩片区搬迁改造签约工作启动,市北区历史性地告别了这一最后的城中村,原先环境脏乱的城中村正加快向高品质社区转变。
都是“硬骨头”!
正是把“惠民利民”贯穿城中村改造全过程,才在城市更新建设攻坚中破解久攻不下的难题,两年来启动改造49个城中村,让百姓期盼已久的新家园从梦想照进现实。
不仅仅是城中村。两年来,青岛市坚持老旧小区和街区一体改造,进一步提高改造标准,完成了近80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同步开展了周边街区绿化美化、空中线缆入地等工作,实现了“改造一个小区、带动一个街区”的良好效果,生态空间不断拓展。完成市区60个山头公园的改造提升,浮山、太平山两个市区最大的山体公园今年5月全面开放,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休闲新去处。李村河、张村河等滨河绿道正加快建设,中山公园、植物园、汇泉广场绿地等完成“拆墙透绿”“拆栏让绿”,一批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建成开放,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现实。
老城老村,在蝶变中脱胎换骨,迎来新生。

盘活,高效推进
城市更新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两年来,青岛市聚力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利用,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产城融合,把城市更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梳理了一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区域,实施再开发再利用。目前,已腾空土地近5万亩,正在加速产业的“腾笼换鸟”。崂山区株洲路片区结合老旧厂区改造,建设了占地2000多亩的虚拟现实产业园,引进歌尔股份、小鸟看看等龙头企业,将打造先进的虚拟现实研发制造基地。西海岸新区王台片区拆除了180万平方米老厂房,腾出低效用地1.1万亩,打造了以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传统老工业区正加快向“芯屏”产业新城转变。李沧区北客站片区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地铁TOD综合开发,正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方向的“设计之城”。
2023年3月,《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发布,其中位于西海岸北部的王台片区被统筹纳入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为加快全域均衡协调发展,打造北部产业新城,西海岸新区2018年8月27日作出青岛开发区进军王台的决定,全面开启王台片区发展新篇章。青岛市城市更新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启动,将这一区域作为重点片区,为其发展再助一把力。而京东方等一批含金量颇高的项目落子于此,则真正为王台片区注入了产业的高速动能。
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由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创新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81.7亿元,项目主要生产中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设计产能近2亿片,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显示器、AR/VR等智能终端,还将带来数万规模的就业岗位需求。该项目是青岛市“强芯扩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中之重。
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岛市划定了“三区三线”,在城市粗放式扩张发展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前期产生的大量低效闲置土地,成为城市更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宝贵资源。
青岛市以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助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2022年以来,启动老四方工业区、青岛北站及周边区域等20个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累计腾空土地约5万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载体和空间,积极导入产业项目,开发利用腾空土地和以往土地共3万亩,为片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高效推进低效片区开发建设,青岛市突出规划引领,开展高水平城市设计,在重点区域建立总设计师制度,实行市级提级管理和市区一体化运作。如在崂山区张村河片区,邀请知名院士总设计师团队进驻,指导完成了张村河两岸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积极打造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旗帜样板。
为了做好低效片区的保障,青岛市坚持整体评估、成片征迁,坚持让利于民,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优先建设安置房;坚持“先配套、后出让”,先行开展基础、公共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提升区域吸引力和发展潜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民生求发展,在这些区域内,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青岛58中、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医院等一批知名学校、医院加快落地。
青岛市还强化产业导入,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和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在低效片区内规划布局了虚拟现实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新型显示产业园、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6个专业产业园区。坚持政策赋能,构建“1+N”政策体系,出台了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低效工业(产业)区升级改造、重点低效片区土地前期开发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为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精细,攻坚路上
2157个项目实施,这是青岛以项目之名向岛城市民做出的城市更新建设的郑重承诺;1314个项目完工,这是这座城市可以感知的幸福日渐增温。
两年来,青岛市聚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摆在城市更新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两年来共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210亿元的135个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除上文提到的交通项目外,大批市政设施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全市上下期盼多年的战略性引水工程——官路水库开工建设,建成后总库容可达2.1亿立方米,将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团岛污水处理厂等正在加快提标改造。深入实施“煤改气”工程,国内涉海距离最长的燃气管线——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建成投用。
两年来,青岛市聚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城市环境秩序。大力开展违法建设治理。重拳出击、有违必拆,两年来累计拆除各类违建1700多万平方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城市环境的“硬钉子”被拔除。大力开展市容秩序治理。聚焦重点区域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攻坚,主城区90余处农贸市场全部完成规范化创建,40余座桥梁的桥下空间实现美化提升,城市主次干道深度保洁率持续提高,9处海水浴场完成新一轮提档升级,城区内300多公里高压线实现入地改造。大力开展交通拥堵治理。聚焦交通拥堵“大城市病”综合施策,系统梳理了主城区200余处拥堵点位逐一攻坚破解,在学校、医院等交通拥堵区域实施了一批改造工程,加大了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交通秩序正加快改善。以老城区、旅游景区为重点积极增加停车设施,新增泊位2.3万个;大力推进停车数字化建设,“青岛停车”平台接入泊位70万个并实现信息实时在线,具备开放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全部向社会开放,市民群众停车更加方便。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满意度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青岛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一年重谋划、两年快起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整体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两年来,青岛市本着问题和目标导向,既要解决当下城市发展当中存在的显化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本着一个打基础、利长远相结合的要求,一共谋划了2100多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000亿元。
秉承“五统一”,当好“四大员”。“五统一”就是“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督导”,当好“四大员”就是既要当好战斗员、调度员,更要当好宣传员和督查员。通过“五统一”,当好“四大员”,使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得以贯彻落实,切实抓好城市更新和建设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青岛市上下聚焦老百姓关心关切,下沉一线,问政于民,并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纳入全市“摘星夺旗”,通过实干实绩推进各项工作走深走实。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还在继续,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效,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