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庆,字阿鑫,号大龙,又号崂山布衣、巡山老妖,是一个性嗜山水画而画山水画的人,凡四十余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信奉“传统是根,笔墨是本”,信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信奉“笔墨当随时代”,信奉“天道酬勤”,更信奉“历千山方知山是山,蹚万水始知水是水。”
和李长庆先生认识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但全面了解他的创作,还是2010年秋季他与其他三位画家的山水画联展期间。他展出的画作不多,但品位很高。作为老朋友,在亦喜亦惊的同时,对他取得的成就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长庆拜岛城名家戴林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算起,至今已四十多个春秋。这四十余年间,中国画的命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动荡。尤其近三十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与广泛传播下,中国画在创作手法、艺术观念及审美趣味等方面,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改革创新和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口号下,西方艺术理念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已在当代中国画多元化的创作局面中得到充分反映。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就中国画创作的整体面貌而言,写实能力的提高、多元并举的繁荣以及艺术家个性的张扬,都应当说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这个过程中对中国画的本体和自律的发展是有限的,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中国画的民族纯粹性和本体规律。我们知道,中国画是非常本土化和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它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而悠久的艺术表现,尤其是它的文化性,是其他任何外来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正是由于它的悠久和深厚,要想彻底改变它的面貌,既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推陈出新,从悠久深厚的艺术传统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适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中国画,成为所有国画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李长庆先生的山水画,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自我面目并受到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长庆的山水画面目表现出他对优秀传统的深入研究与继承,并深深地溶入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在推陈出新与古为今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他的山水画在构图与布势上多是层峦叠嶂,结构繁复,气势磅礴,饱满而充实,极富视觉冲击力。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山水画有一种近乎宋人的格局。在近石远山的叠加与反复中,他并不强调空间的纵深与玄远的视觉效果,而是突出了画面结构上的完整与充实之美。而这种重山复水的风韵之美他又是完全借助于笔墨挥写来实现的,线条的疏密布置,墨色的浓淡变化,突出了山川自然的苍润与寥廓。林木之丰茂,丘壑之错综,还有那涌动于峰峦沟壑之中的岚气山光,更是真实地反映出祖国山河的秀丽和大自然变换之神奇。宋人山水画的完整格局,元人山水的秀韵清爽,还有石涛的纵横趥逸、黄秋园的坚实朴茂,古今山水画大师们创造出的风范,在长庆的山水画创作中都若隐若现地得以运用。这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完全不同于照搬和复制,它是作者对山水画传统深层领悟基础上的融古化今,它展现的是当代人的情怀与精神境界,这种继承和发扬反映出当代人对传统艺术文化性的关注,是对中国画本体规律的体悟与实践。
扎实的笔墨功力和处理写生与传统技法程式这一矛盾的娴熟技巧,又反映出长庆先生的艺术才华与悟性。围绕中国画中笔墨的价值与意义争论已久,我始终认为,笔墨是中国画表现因素中最具典型特色的艺术语言,同时,也是中国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变革中,吴昌硕“以复古为革新”,引碑书、金石笔法与画法中,酿出了雄浑苍郁、大气磅礴的新画风,首开在传统自身中寻求创新机制的先河。黄宾虹更是高扬“笔墨精神的旗帜”,通过对山石的解构,凸显出笔墨的新的空间秩序与神韵。而山水画大师黄秋园更是集古人笔法于一身,强调了笔墨写心而状物的精诣,融笔墨丘壑为一。把造化之神奇、江山之雄秀,与他超迈旷达的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形成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长庆先生的探索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传统路线入手,深研笔墨的状物写心功能而确立自我艺术面目的。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强调了以线为骨的传统理念,善于用缜密有序的线条组合对自然物象进行新的结构组合,线条富有书写意趣和装饰意味,通过线条徐疾、长短、浓淡及正侧的变化,凸显出个人情绪的变化。他的这种笔墨组合,明显是从传统中脱胎而来,却又不是重复前人的组合程式,完全是一种契合他自己对真山水体验与感受的语言形式,状物不离造化,写心直抒心源。他既以丰富多彩的山川丘壑诉诸观众的感官,同时,又以笔墨的韵律、节奏来展现他内心对大自然万千变幻所产生的冲动与激奋,在不似之似的幻化丘壑中,达到了“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艺术创作境界。
中国画最独特也是非常值得发扬的是其写意精神,这也是时下某些中国画作品中所缺憾的地方。而写意之“写”是靠笔墨来实现的。长庆先生正是在深谙其理的基础上,坚持在数十年中对笔墨的造型、达意、气韵、情感等多种功能进行研究、实践。他的学习不拘一家,又能则高而入,深得传统山水画用笔之精髓,这使他在创作中展现出收放有度、缓急有序和处处着意又处处率意的自由境界。
长庆先生说“历千山方知山是山,蹚万水始知水是水”,他多年来正是在历千山趟万水的过程中,领略了名山大川之美,做到以大自然为师。崂山是他最熟悉也最使他着迷的名山,他不少的山水画也都是以崂山为题。但是他的山水画形貌却很少有崂山写生的痕迹,而是将崂山之清润、崂山之奇幻及崂山之灵秀跃然纸上,将崂山之神、之真,蕴含于笔墨的挥写之中。画中山水之景象,实在而又虚灵,真实而又变幻游离,在幽静而又清虚的山水意境中,真实地反映出他神与景会、默契造化的艺术理念及创作意识。有人按图索骥,似乎在他的画中并没有搜寻到崂山的某石某水,其实这正是他成功的地方。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充分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艺术创造,它师法自然,取之自然,却又在心源的主宰下提升为与审美主体“神遇而迹化”的第二自然。它是把自然的真实集中概括为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通过“搜尽奇峰”而创造的山水,已不是我们眼前的真山水,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美,已成为一种有意味的精神载体,是建立在画家学识修养基础之上且具有独到审美体验的重构与再造。几十年间,他对传统的研究,在他艺术语汇、笔墨程式和典型意境的创造中其作用已经显现。我曾说读他的画“有一种甘美之回味”,这种甘美正是来自于他充满笔情墨趣的艺术语汇,来自于蕴涵于作品之中的温厚纯雅与清新和谐的艺术意境。
多年来长庆先生默默耕耘,始终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辛勤探索。他的艺术在技与道的统一、在形与神的结合及心与物的交融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高度。这些年间,他积累了对自然、对历史、对文化以及对当代美术发展的综合认识与理解,这使他能坚持在艺术上求真求实,在遵循中国画本体规律的探索方面始终如一,也为他的艺术创造上不断升华和超越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已过花甲之年的长庆先生,艺术上正处于创作盛期,其发展和进步的步伐愈加踏实。衷心祝愿他在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的基础上,超越自我,再攀新高峰。 邱振亮
作者简介
邱振亮,山东平原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硏究生导师、原院长,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青岛市委副主委,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艺术顾问、青岛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青岛市国学学会创会会长、青岛市中国画学会会长,琴岛作家书画创作院名誉院长。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或举办过个展或联展。2013年山东省美术馆一次收藏其作品8幅,并有200余幅作品被国外的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已出版个人画集、画选五部。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他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及《简明中华百科全书》《中国美术百科全书》等多部大型辞书的词条撰写任务。出版有《中外美术名作欣赏》(合作)《中国绘画美学研究》《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多鱼斋画谈》《中国美术史》等专著六部,发表学术论文及美术评论文章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