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路街道工作人员带领黄女士到派出所补办身份证,便于老人领取临时救助金。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英子
通讯员 陈静
“没想到这个月就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了,这些政策帮扶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晚年有保障了。”家住开平路街道的黄女士说道。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市北区民政局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努力打造“依申请救助”和“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模式,让社会救助更接“地气”、更具“温情”。
“政策找人”让救助更有温度
今年初冬,开平路街道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了一位高龄流浪老人黄女士,据了解,黄女士已经84岁,自述从青岛离家后到东北生活,因年老无依,回青寻亲未果,身份证和户口本也已丢失。
得知这一情况后,开平路街道迅速与盐滩社区、辖区派出所联系,经多方确认,老人确实是社区居民,并有一女儿,但当时无法取得联系。本着救急、救困的原则,街道和社区主动为老人提供帮扶救助,将老人安置在市北区一处养老院,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为老人申请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帮助其过渡解决入住养老院、日常生活用品开支等问题。在充分尊重老人及其女儿意愿的前提下,为其申请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并同步申请了经济困难老人入住养老院业务。目前,老人已于12月开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在养老院享受贴心照护,其女儿也表示会经常到养老院看望老人。
近年来,市北区民政局严格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低边、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通过“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线上线下预警摸排相结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健全体系,确保政策扎实落地
“之前我们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一户特殊的家庭,家庭成员都患有精神或智力障碍,在各项救助政策符合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及时为他们减轻了生活压力。”洛阳路街道郑州路社区工作人员侯琳说道。为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阳光救助,市北区民政局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构建区、街、居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在全区街道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
为让救助政策更可及,救助申请更便捷,市北区民政局多举措宣传群众关心的救助政策,不断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宣传工作。除了汇编“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市北区政策一本通外,还通过在街道社区宣传栏、办事窗口张贴和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让社会公众了解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的申请条件,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更多帮助。
截至目前,市北区实施临时救助5045户6801人,其中急难型临时救助65人次,今年以来共计发放救助资金1.3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