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山水画家左垂钊先生是左宗棠的第六代嫡孙。
左宗棠是历史名将,清朝名臣,抬着棺材出征,收复了新疆。左宗棠的一生都在宦海浮沉,见惯了太多官场的尔虞我诈,也更了解官员们的腐败,因为看得太过透彻,他才会立下“读书不为科名”的家训。
他的后代们也都明白左宗棠的良苦用心,几乎都远离官场,专心搞学术,七代后人,人才辈出。
左垂钊先生的相貌与左宗棠大人的雕像确有几分相似,只是左大人的眼睛瞪得很大,目光炯炯,而左垂钊的目光是平和的,很内敛。左垂钊身上有一种非凡的静气,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就是一座山,一座安住或耸立的山,沉静、挺拔。左垂钊先生话极少,人多的场合几乎会忽略他的存在,但是他的内心是激情澎湃的,跟他一谈起艺术,他便像集聚沉默万年的火山突然爆发,话语像岩浆一样喷涌而出。谈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谈范宽、李唐、董源、黄公望、王蒙、石涛、石谿、龚贤,谈黄宾虹、钱松岩、傅抱石、李可染……列宾、莫奈、梵高等。
黄公望说: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左垂钊在学习古代、现代大家、世界名作和长期绘画实践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了自己对绘画创作的独特感悟,即物象山水、意象山水和心象山水。他认为三者在刻画事物上是为一体,在表现手法上互为包容,形式各异,各具形态,物象山水,乃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与山川神韵而迹化,表现平和、静谧、自然、质朴的美。意象山水,注重作品的意境营造,将传统的笔墨语言托山川自然为胸中丘壑,随意点染合山水的空灵神韵,隐含悠长的诗意和无限的意境。心象山水是一种情感符号,是以传统笔墨为根基,凸显当代的水墨语言形式。
纵观左垂钊先生五六十年的绘画历程,又受其“三象山水”说的触动,我联想到了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禅师赵州从谂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左垂钊,字原维,湖南湘阴人,1948年生于北京,儿时随父母迁居青岛。左垂钊的父亲左焕徽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是中国造纸业的专家,解放初期来到青岛,以军管小组代表的身份进驻青岛造纸厂,后任青岛造纸厂总工程师。左焕徽主张子女要学好数理化,左垂钊的理科成绩是全优,不过他自小就喜爱画画。父亲的藏书里有一本故宫的日历画集,他见了如获至宝,偷偷拿来照着临摹。日历上有清代四王的山水画,他临摹了一遍又一遍。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左垂钊小学、中学的每一任美术老师都颇有造诣,小学美术老师不仅手把手教他画画,还推荐给他《芥子园画传》、《我怎样画山水画》等书。初中美术老师喜爱西方艺术,给他讲解了列宾,苏里科夫,以及列维坦、莫奈、梵高等西方大师的大量作品。若不是遇上了著名的山水画家王仙坡先生,左垂钊极有可能以油画或水彩画为其一生绘画的主画种。
王仙坡先生是当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杰出艺术家,早年留学日本大学美术系,青年时代即负盛名。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仙坡先生厌倦仕途,隐归故里,潜心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王仙坡先生对其要求极严,除要求其大量临摹历代名家的作品,还给他讲解历代山水名家的创作经历、创作理念、创作特色。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夜之间,左垂钊的父亲身上所谓的爱国技术专家,曾经的军管代表、总工程师等等耀眼光环全部化为乌有,只剩下一个清朝大官僚后代的身份和“反动技术权威”的帽子,这个身份让左垂钊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左垂钊兄妹七人,都因家庭出身问题就不了业,最后总算给安排了一人就业,两人下了乡。左垂钊刚毕业,正好闲在家里,他没有虚度青春大好时光,三天两头去恩师王仙坡的家里学画,汲取艺术营养,在王仙坡先生指导下临摹历代大师的作品,并开始到沧口公园、牛毛山、浮山、崂山和泰山写生。这个时候,他的绘画功夫已经很扎实,脑子里也装了很多绘画的理论和创作的方法,这个时期,他的画大多是写实作品,左垂钊的写实作品并不是完完全全照抄自然山水,他画的是他眼中的山水,也是经过其艺术加工处理的山水,一种艺术的真实。
后来左垂钊终于就了业,被分到一家街道办的工厂干工会和宣传工作。这个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左垂钊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和画家项维仁等人的作品一起在市文化馆展出,还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他的作品多次入展青岛市各类书画艺术展览。
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
这是左垂钊艺术创作最激情四溢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正是他自我总结的“心象山水”的创作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了,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的文化思潮源源不断涌入国门,喜欢读书又喜欢西方绘画艺术的左垂钊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哲学、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
左垂钊在不断地与西方文化艺术学习、对话中,视野开阔了,创作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他对一些铭记于心的历代大师关于艺术的著名论断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时候的左垂钊功底扎实,理论深厚,体悟深刻,就像熟透的果子,自然要脱离蒂把的束缚,他开始发力,依据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在艺术创作方面大胆创新和变化。他非常大胆地运用一些新材料、新技法,粗线勾勒,模块分割、切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借助梦幻般的山水意境宣泄出来。他继续探索,进行了大量“心象山水”的创作,并将此类山水作品称为山梦系列。
这个时期他的绘画艺术,在他的物象山水、意象山水和心象山水“三象”中来回穿梭,并开始探索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融合,绘画境界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画山还是山,画水还是水
左垂钊的绘画艺术第三个阶段是物象山水,意象山水、心象山水融合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绘画表达语言。这个时期,左垂钊几乎每周都进崂山,他去崂山写生走的不是寻常的进山之路,而是像现在的驴友一样走“野”路,翻山越岭,身心完全融入崂山的自然中,感受崂山山水树木一呼一吸和自然、野性之美。他创作的大幅山水《巨峰》,将崂山的最高峰巨峰龙虎而踞,之字形构图,树茂林密,岩石峻拔,云蒸霞蔚,虚实相宜,轻重得当,对比融洽,多遍勾勒皴擦,反复点染,冷暖色调相得益彰;整幅结构奇峻、富于变化而又秩序合理,整个画面的意境沉稳、高远、气韵生动,显示了他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美感。
退休之后,他遍访五岳,黄山、峨眉山、青城山、鼎湖山,多次游历新疆,西藏,四川,云贵等奇山秀水,创作了一幅幅高远、壮阔、气韵生动的山水作品,他几乎用全部的生命力在艺术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他总结出了关于优秀山水画作品的三分论,也就是三境论,认为优秀作品,画家的意境、笔境和心境应各占三分……经过刻苦钻研磨砺,“三境”合一,其作品很好地把握和处理了山水画的形与神的关系,通过对山水物象的外在形态和自然特质的刻画,凸显其视觉感染力和山水之神采内蕴,在点、线、面的交响中,在墨色的浑融里使画面的形式美得到了充分表现,使作品得山水之神韵,在看似沉静、肃然的画面之中有一股难以抗拒的情绪涌动,有一种挺拔、大气、气韵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左垂钊在其物象山水、意象山水、心象山水的创作探索中游走、回旋、突破、融会贯通,使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创造出的山水,成为他“三象”的完美融合而成的山水。他创造的山水作品返璞归真,又成了画山还是山,画水还是水的山水画,但是这些山水已完全属于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壮阔、或秀美、或奇峻的山水,是有血有肉又有骨感的,极具个性的、极具感染力的、激动人心的山山水水。
艺术简介
左垂钊,字原维,祖籍湖南湘阴人,1948年4月生。自幼酷爱绘画,少年始师从著名画家王仙坡先生研习中国画。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设计和中国画研究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美展,并在国内报刊发表,入编《20世纪国际美术精品集粹》《全国绘画实力派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家》等多种典籍,在深圳、青岛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左垂钊山水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