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侠有个恩人,就是他小时候的一个学校的校长,虽然他只上了两年的中学,但这两年很重要啊,才有了后面400万字的作品。所以,为了这两年,我给他们卫辉一中捐赠了10万元和《铁道游击队》著作权等”。
能够上中学,刘知侠很感激他的小学校长李祥芝,因为经济原因,家里不让他继续求学,是李校长竭力支持他,在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中后,又是李校长资助了他两年。两年后,李校长因病去世,刘知侠因此失学。
是好老师,给了他两年的上学机会,也是这位好校长,成就了后来的刘知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知侠将李校长的女儿李云珠接到济南上学直到大学毕业。2013年5月,刘真骅向卫辉一中捐赠了10万元稿费,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赠时,刘真骅因意外骨裂,她打着石膏坐着轮椅赶往了卫辉参加仪式,听到她讲述刘知侠接受资助的故事,众人都感动落泪。
说道情浓处,刘真骅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这些年我做的许多事也许不被别人理解,但我要做,其实我不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是刘知侠影响了我,让我变得坚强,而我为了完成对刘知侠的承诺,也必须坚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知侠跟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他约了三个同学一起奔赴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他们4人一路步行风餐露宿,半路上有两个中途退出,只剩下他和颜正兴,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在1939年2月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报到,由办事处送往延安”,刘真骅说。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年后毕业留校从事军事教学工作。当时,党中央发出了“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号召,并且组成了抗大一分校,刘知侠随校东迁到山西太行山,后来转战山东沂蒙山区,经历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
在枪林弹雨中,刘知侠每天坚持写战地日记,记下那些可歌可泣的见闻和事迹。日积月累,这都成为他以后从事创作的宝贵素材。一颗作家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编为山东军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后来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收集了大量扒火车、打洋行、杀鬼子、炸桥梁的传奇故事。然而,时局的动荡没能给他一张安静的书桌。他继续奔波记录,直到1952年,才得以重走鲁南,奋笔疾书,终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写了出来。
然而,这篇影响深远的小说,差点被退稿。
1953年,刘知侠写完《铁道游击队》,送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们看了以后,准备给刘知侠退稿。当时王元化先生是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
刘真骅说:“刘知侠生前多次跟我讲,王元化同志过问《铁道游击队》那个稿怎么样了。编辑说,这是一堆素材,故事不完整。王元化说,拿来我看看。他看了以后,连称太好了!这部作品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经过几次修改,这部书出版了。”1954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炮打响,轰动全国。
此书一版再版,陆续发行了400多万册。还改编成了连环画、山东评书、交响音乐等作品,并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越等数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尤其是由刘知侠亲自担任编剧的电影《铁道游击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感染了无数观众……
刘知侠总爱说自己是一个老兵:“作为一个士兵就要死在战场上,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死在呐喊中。”
1949年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1959年,刘知侠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出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兼任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山东文学》主编。
他其实不愿意做官,他就喜欢写作,在部队里,他一手握枪,一手持笔,一有业余时间去写东西,后来又陆续写出了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短篇小说《红嫂》等多篇作品。浩淼的微山湖、巍峨的沂蒙山,飞驰在铁道线上的战斗生活,成为刘知侠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