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4年04月22日

名人踪影

一馆锁定爱书人

半岛都市报    2024年04月22日

作为资深馆员,曲玲女士见证了青岛市图书馆的搬迁,因为精通日语,她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外文阅览室,并大量研究馆藏的珍贵史料,合著了《揭秘“满铁资料”》等论文。虽然已经退休,但再次来到图书馆,她仍然饱含深情。
走过曾经工作了多年的岗位,抚摸着樟木柜里保存的珍贵史料,“看到它们,我感觉很亲切”,她说。

谈到来往图书馆的名人,曲玲女士说,馆藏有宋春舫的藏书,还有王亚平的诗集。
可以说,来过青岛寓居过的名人,大都走入图书馆,查阅资料,甚至为扩充馆藏作出了贡献。
戏剧理论家、藏书家宋春舫,因落马受伤,来青疗养,1925年到1929年这四年,除了养病之外,还在继续专注他喜欢的戏剧教育和海洋研究。宋春舫在青岛汇泉湾盖了一栋房子,被认为是他口中的“广莫庐”。1930年春天到1931年,他又在旁边加建了一栋独立的图书馆,把他从欧洲带回来的几千本戏剧书刊存放其中,名曰褐木庐,褐木庐收藏中外戏剧典籍数千册,为当时中国私人专业收藏之最。1938年,宋春舫病逝,褐木庐的藏书大多运往了上海,家人秉承他的遗志,将其图书捐献北京图书馆等处,“青岛市图书馆也收藏有宋春舫的部分图书,版本很珍贵”,曲玲说。
暮色溜下山岗,
荒山吞没了斜阳,
不见戴月荷锄人,
不见牧夫驱群羊,
干风爬过旷野,
掀起惊心的旱荒。
《农村的暮》是王亚平1935年在青岛发表在《避暑录话》上的诗,这一年他整整30岁。王亚平是位诗人,1905年出生于河北威县一个农民的家庭。他出版有《都市的冬》《海燕的歌》《十二月的风》等几十部诗歌、散文、戏剧等著作,是现代著名诗人。
29岁那年,北平的《新诗歌》被反动当局查封了,平、津、塘住不下去了,王亚平逃奔到文人聚集的青岛,于1934年8月1日被聘为青岛黄台路小学教务主任。1936年,“黄台路小学的中国学生与日本侨民子弟打架,日本领事馆以势压人提出抗议,当时的市教育局为息事宁人将校长崔登贵撤职了事,王亚平继任校长”。
在青岛,融入作家群体中,王亚平如鱼得水,在教育工作之余,继续创作诗歌,并创办了《现代诗歌》(《诗歌新辑》)。
1935年6月,王亚平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赠送给了青岛市立图书馆。这本书中的大部分诗作是王亚平在青岛时创作。在《都市的冬》一书中,其代表性的诗为《都市的冬》,描写了青岛的冬天的景色,《一锅牛肉》描写了湛山德国的炮台,描写小青岛灯塔的诗《灯塔守者》是王亚平的成名作。
在图书馆的特藏室,半岛全媒体记者曾查阅过《避暑录话》,这本合集,记录了青岛的一段璀璨时代。洪深在《发刊辞》中写道:“在1935年的夏天,一群作家聚集在青岛,为: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洪深、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等12人。他们在青岛,或者是为了长期的职业,或者是为了短时的任务,都是为了正事而来的,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有闲者,没有一个是特为来青岛避暑的。”他们的作品娓娓道来,本着“避暑”的态度,用笔写下了对生活、对生命、对时局的态度。一份副刊一共只出过10期,却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不少文章是研究青岛的范本。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善本的构成,更是该馆的一大特色,“1949年11月,由专家学者、文物收藏家、鉴赏家组成的青岛市文化古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成立,文管会积极开展工作,除接收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外,还广搜散藏于民间的古籍,收集捐献来的文献中,不乏《四库全书珍本初编》、开明书店版《二十五史》及中外文工具书。市军管会文教部遵照有关规定,将古籍五万八千余册交市馆。青岛市立图书馆还接收莱阳地委移交古籍,其中有不少山东各地方志”,曲玲说,像张铮夫、郑爰居、张公制等著名藏书家也将自己毕生所藏的大量珍贵古籍(线装书5000余册)慷慨捐献给了青岛市图书馆。赵尔巽的后人也捐献了图书。
青岛解放后,青岛首富刘子山的公子刘少山,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珍善古籍,包括花重金购买的海内孤本,可称为“国宝”的宋刻《楚辞集注》,少部分捐献给了青岛市图书馆,大部分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这些古籍大都以明清时期的山东人著作为特色。
基于德国、日本侵占青岛的历史背景,大量的外文史料留在了青岛市图书馆,这项研究也成为青岛市图书馆文献研究的一大特色。
1957年,毛泽东主席来青,住在了迎宾馆,《毛泽东与青岛》一文提到:“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他很喜欢读《聊斋志异》和《古诗源》。于是,他找来青岛市委的同志,让他们帮他去找这两部书。在青岛图书馆里,市委的同志终于找到了这两部书的线装读本。当毛泽东看到这两部书后,兴奋地说:‘真想不到,在青岛还能找到这样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