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2年04月01日

渔民变经理 不改山海情

半岛都市报    2022年04月01日

  一包包干虾米、干杂鱼,一坛坛“盐酱”……养育了一代代姜哥庄子孙,他们因海得福,记者了解到,周围只剩下东姜哥庄社区还未进行改造。
  据王勤全介绍,退回二十年,西姜哥庄村家家户户都有船,而如今,只剩下三家有船。 
  记者从西姜哥庄村志上了解到,姜哥庄的先祖把渔业生产作为一种专门营生,起至何年并无记载,但借海立身,因海扬名,利用丰富的海产资源,成就渔业得天独厚的发展有目共睹。
  “这就是我们当地虾晒的虾米,带着一股甜味,干净,颜色都不一样!”在王相超家的茶桌上,有一盘沙子口海米,个头不算大,但味道真是鲜亮。当地居民茶桌上摆放的不是零食,一般都是一盘海米。
  1984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实行,推行个体渔业,大大激发了村民们出海下海的热情,当年连民办教师、石匠、木匠、社办企业职工都参与到出海捕捞、海产品加工中来。当时海洋的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办一个“渔局”投入3万元左右,一个渔汛期即可收回成本。以渔业为轴心带动海产加工业、海产贩运业的快速发展,家家都盖上了二层小楼。
  很多人向往大海,但是一旦将自己工作托付给大海,就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有时候也要承受出海收获不利导致的亏本。渔民捕捞还要遵循一个原则保护海洋生态,不能过度捕捞,近几年,近海鱼类明显减少,姜哥庄当地的很多渔民转行了,从近海捕捞到滩涂养殖、海产品加工、销售等,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说起西姜哥庄社区居民的转行,王勤全用“渔民变经理”来概括出了现状。年轻一代在外就业工作,中青年这一代都是做买卖,自主择业,自我发展,从水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再到海鲜农家宴,各有看家本领。有的只是从事其中一项,比如只做加工,或是只管销售,有的则是全程一条龙,家族式海鲜生意。
  一面山,三面海。从小二层到大高楼,感知这个海边渔村的历史变迁,从西姜哥庄社区的发展轨迹中看到青岛这座城市不断向前跨越的步伐。这里云飞鸥翔,山海情长。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