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2年09月26日

往事追溯

孔子在胶州的“印记”

半岛都市报    2022年09月26日

青岛路1号,一栋眺望波涛的德式建筑。山墙上,1899的字样向路人展示它走过的沧桑岁月。双层圆顶的八角形塔楼,用绿色的屋顶,与墙面的黄色,以及红色的屋瓦,构成青岛路与广西路转角的亮丽色彩。
高耸的花岗岩围墙,隔开了院内外的光线。正门开在青岛路上,弧形门楣上的南园二字由青岛书法家高小岩书写。历史优秀建筑德国领事馆旧址的挂牌上,记载着它的生平:建于1899年~1912年,初为德国侨民私宅,后曾作为德国驻青岛领事馆。1947年,孔子第75代孙,原青岛工商实业银行理事长孔祥勉先生购买居住。1986年后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李力自2018年接任孔子纪念馆馆长,举办了多次孔子与青岛的主题展览活动。对于这栋建筑,他已非常熟悉。“青岛市青岛路1号,老城区唯一正南正北的道路”,建筑的特殊位置赋予它特殊的重任,“它与沂水路德国胶澳总督府、迎宾馆和汇泉石头楼并称为青岛四大德式建筑”,李馆长说,这些建筑如一条蛟龙盘卧海滨,而南园如龙舌,近海噬水,汲取生命的源泉。
纪念馆内,展示着孔子生平、孔子主要思想、孔子到过青岛的传说、中学西播的代表卫礼贤在青岛、新儒学宗师康有为在青岛、近代儒家文化名人与青岛等多个主题。
参观中,仿佛看到孔子带领弟子,行走在山水之间。孔子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氏后人与青岛,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胶州,少海湿地公园孔子六艺文化园内,矗立着一座高25.67米的孔子像,2016年9月在胶州落地时,1500人汇聚于此举行了曲阜、衢州、胶州三地同步祭孔仪式,为胶州市民打开了儒家文化道场之门。这一切,源于孔子在胶州的“印记”。
孔子到底来没来过胶州?至今仍有争议。《莱州府志》记载,孔子适齐东到海至此回车。因此胶州有了“回车(ju)岭”的地名。《增修胶志》记载:“辛置北岭到黄埠岭,在胶西七里,上有赴京省大道,旧以此为‘回车岭’,谓孔子观海至此回车。”又明代《武略将军墓表》载:“武略将军墓在回车岭。”这些史志记载说明,“回车岭”在《莱州府志》《刘公墓表》编修撰写前已经有其地名,并广为流传。明代人为此还曾立“回车岭碑”纪念。
而“讲课台”“讲堂沟(村)”则被视为孔子讲课的地点。
孔子游胶州的故事和传说很多,至于原因,有的说法是孔子到胶州与在莒国做官的学生子夏会合,或者是顺路探访,也或者是学生邀请去讲学。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被齐景公描述的少海美景所吸引,晚年率学生到胶州看海。根据《说苑》记载,齐景公与晏婴曾游历“少海”,景公为“少海”风光之美而“大乐之”,留连忘返。齐景公在与孔子交往的过程中,很可能谈及“少海之美”。孔子周游列国,想起景公说的"少海之美",带领部分高徒到莒都(胶州)看海观光,讲经传道。
胶州有个村庄叫撇车沟村,传说为孔子讲课途中,遇到一道岭,很陡,车不能过,孔子叫弟子把车撇了,徒步去海边,因此得名。
关于孔子到胶州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李力馆长认为目前还没有定论,因为圣迹图中没有显示,所以目前只能以“传说”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