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南园孔子纪念馆的前身,是德国领事馆旧址。1899年,当这栋建筑在海滨拔地而起的时候,一位德国传教士,来到青岛。
德国政府派他来的初衷,和其他教徒一样,是为传教。因为“巨野教案”,给了德国人侵占青岛的借口,所以他们故技重施,希望能够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然而,令这个名叫理查德·威廉的传教士始料未及的是,他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文化所打动,成为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上海路7号,推开礼贤中学旧址的岁月之门,进入到1899年5月。跟随德国传教士的脚步,德国人理查德·威廉来到青岛。由于被古老的中国文化征服,他首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卫礼贤,字希圣。他翻译《易经》,崇拜孔子,因此更愿意“通过在学校和医院的工作来影响别人”(《中国心灵》)。
于是,卫礼贤租借胶州街(今胶州路)民房,和新婚妻子卫美懿开办了一所新式学堂。第二年,由于学生增加至21人,所以又建了讲堂、宿舍各一处。1901年6月,礼贤书院开学,学制为七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书院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3年,礼贤书院正式移至上海路7号,取名礼贤中学校,有讲堂、宿舍数十间,招收学生近70人。
对于卫礼贤来说,他从踏上青岛的土地起,就已经为儒家学说折服。作为后来的儒学大家,他十分尊崇孔子,尊崇儒家学说,他认为孔子是东方的圣人,与西方圣人康德比肩。据礼贤书院早期的学生回忆,卫礼贤对孔子几乎到了膜拜的程度,他每日熄灯前都会诵读儒家的修身格言,并让学生们朗读背诵。1910年,卫礼贤完成了《论语》的翻译工作,并把翻译中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了《孔子的意义》一文,带到了德国。
“1905年夏天,卫礼贤亲自送几名礼贤书院的毕业生去济南参加山东大学堂的入学考试。在济南安顿好了考生之后,卫礼贤便迫不及待地南下曲阜,去拜谒他心目中尊敬的孔圣人”。(《卫礼贤笔下的孔子》)巧合的是,卫礼贤抵达孔府的那天,是孔子第75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的大婚之日。洋人卫礼贤的不期而至,为这场盛大的婚礼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也成为当时街谈巷议的话题。
辛亥革命后,大批逊清遗老来到青岛,其中有不少饱学之士,卫礼贤一下子有了更深入学习中国典籍的机会,他与他们广为结交,尽情地学习着他们崇尚的儒家思想。
1913年2月,尊孔社团孔教会在上海成立,是年9月,总会由上海迁到北京,并在上海、曲阜、广州设总会事务所。会长为康有为,主事者为其门徒陈焕章等人。
早在孔教会刚成立不久时,卫礼贤就赶赴上海,拜访了负责人沈曾植、陈焕章,在阅读孔教会会章以后,当即表示愿在青岛组织支会,并交给陈焕章二十元钱,为其入会常年费及订阅《孔教会杂志》之资。在青岛,卫礼贤的圈子中大部分人也是尊孔的。于是,“由这些聚会做基础,我们毫不费力地成立了儒教协会”。
1913年,这个方便寓青遗臣文化交流的学术性组织,几经酝酿决定以“尊孔文社”命名。为此,卫礼贤拆除了网球场,“在园子里建一所房子”,但最大的问题是急需一个饱学硕儒来主持社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