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2年09月26日

儒学大家

劳乃宣和康有为的尊孔之路

半岛都市报    2022年09月26日

1913年秋天,卫礼贤与这些遗老遗少们开办了尊孔文社。在周馥的推荐下,主持人劳乃宣来到青岛受任。
劳乃宣无异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劳乃宣字季瑄,号玉初,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劳山居士、无功老人,先世本是崂山人,劳姓便由此而来,祖父寓居苏州时入浙江桐乡。劳乃宣1843年11月出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与其他大儒的出身相同,书香门第,劳乃宣父劳勋成、母沈蕊诗词俱佳,其外祖父沈涛师更是师从著名经学和训诂学家段玉裁治学,著述精湛。他“幼沐家教”,因此,日后成为经学家与音韵家。
他的到来,促成了尊孔文社藏书楼的诞生,劳乃宣撰《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藏书楼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公共图书馆之一。卫礼贤与当时中国顶尖的儒学大家学习汉学,并能在丰富的藏书中接触到中国经典典籍,可以说,藏书楼给予他大量的中国养分,也让他能够在中德文化交流中得心应手。
不过,1914年日德战争,打乱了劳乃宣在青岛的惬意生活,劳乃宣“于八月下旬移家曲阜”。劳乃宣“移家曲阜”是有原因的。他19岁时“缔姻于孔氏”,1863年“从外舅(岳父)孔公至曲阜就姻。”劳、孔两家多结姻亲,劳乃宣在曲阜生活的时间前后长达10年,从成婚到中进士的这段时间,劳乃宣曾长住在曲阜,长女劳缃就出生在这里。1915年大女婿孔繁淦“筑室于其后圃,约予(劳乃宣)往住。八月迁往,开轩面圃,饶有野趣。”两年后,接受卫礼贤的邀请,劳乃宣再次返回青岛,继续主持尊孔文社藏书楼……
福山路支路5号,天游园,是康有为晚年在青岛的落脚地。康有为学贯中西,尊孔礼教,撰写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他的一生多次与青岛发生了联系,第一次是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闻听此时的康有为火速赶赴北京,上书光绪皇帝,历陈事件危害,再次提出变法;第二次是1914年日本出兵青岛,康有为致电警告当局。1918年一战结束后,康有为立即致电当政者收回青岛。五四运动爆发后,康有为又积极支持”(《青岛的孔子文化印记》)。可以说,发生在青岛的每一件大事,都牵动着康有为的心,直到1917年,为了躲避通缉来到青岛,并于1923年寓居青岛。
康有为一生尊孔,在桂林讲学时就成立了“圣学会”,并在上海成立了尊孔社团孔教会,在曲阜召开第一届全国孔教大会。迁到青岛后,他曾打算办学振兴儒学,未能如愿。
在青岛,卫礼贤回国之前,康有为与他结识了,康有为将自己的几本书送给了卫礼贤。这让卫礼贤惊喜万分,他称这些书是惊世骇俗的制作,“临别时,这位老人给我的良好祝愿,将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卫礼贤曾经说过,“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他在德国报刊上发表推崇、介绍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他翻译出版的《易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是德国乃至欧洲翻译最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他一生57年的生命,25年在中国,其中22年在青岛,他被德国人称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李力馆长说,卫礼贤不是称职的传教士,他成立的礼贤中学,和大儒们一起开办的尊孔文社,是将儒家文化传播到德国乃至世界的桥头堡,是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