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之地势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蔡元培的话振聋发聩,也成为青岛建立大学的标语,蔓延了整座城市。他更是不遗余力,促成了国立青岛大学的建成,更亲自出席后来两次开学典礼。
四载春秋过,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期盼。
当1928年8月,一则报告提出的时候,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欢欣雀跃起来。南京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教育厅报告,决定在已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1929年夏天,教育家蔡元培莅青,他对青岛优美环境,宜人气候,倍加赞赏,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往青岛筹办。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
1930年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在鱼山路5号举行正式开学典礼,当日上海《申报》以《青岛大学今日开学》为题报道了开学典礼盛况:
二十日上午九时,国立青岛大学在该校大礼堂正式开学典礼,同时该校杨校长宣誓就职。到会有中央委员蔡元培、张道藩、市党部代表袁方治、委员胡家凤、山东省政府党部代表何思源、胶济路管理局代表周钟岐等,及各团体代表四十余人,该校第一年级学生一百七十余人,主席蔡元培。行礼如仪后,杨校长宣誓,监誓员蔡元培授印后,并训词。次有何思源、袁方治、周钟岐、胡家凤等相继演说,后由杨振声致答辞,报告今后办学方针。礼成后,撷影而散。
在开学典礼上,蔡元培致训辞,介绍了国立青岛大学设在青岛的意义和青岛的环境。1930年9月26日天津《大公报》在《青岛大学成立典礼志祥》一文中提及了蔡元培讲话内容:
……政府所以设大学于青岛,实以青岛有文化中心的资格……山东为古代文化最发达之所,在昔伯禽治鲁,太公治齐,战国时稷下为学者荟聚之地,所以教育部决定设一国立大学于山东境内,乃归并前山东大学及私立青大而设诸青岛……青岛水陆交通,均极便利,山海林泉,处处接近自然,而工商发达、物产丰富,又非乡僻小村可比。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并可设星期演讲会,以集中全国学者于一地,至于大学课程,包括范围极广,青大现因经济关系,先设文理二科为任何各种应用科学之基础及研究的归宿点也。”
校长杨振声效仿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张道藩(后为赵太侔)任学校教务长,闻一多、黄际遇、梁实秋、黄敬思、汤腾汉、曾省之等分任院长、系主任。此外,还有沈从文、游国恩等人。第一年招收了150名左右的新生,1931年7月,从报名的412名考生中考试录取了180名新生。
“国立青岛大学发展迅速,一举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大学之一”,青岛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刘增人告诉记者。
然而,三次学潮最终逼走了校长杨振声,但办学思路得到延续。1932年7月3日,国立青大接教育部电告“解散”。1932年9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准杨振声校长辞职,任命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也是蔡元培的学生,所以蔡元培像支持杨振声一样支持赵太侔。
1934年8月28日上午9时,蔡元培上海港搭乘普安轮北上,29日下午2时到达青岛。9月18日赵太侔登门造访,邀请蔡元培“约二十日午前九时,参加山大开学式”,暨学校成立4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1934年9月24日,《“国立山东大学”周刊》以《本校举行四周年纪念及始业式》为题报道了大会盛况:是日上午九时特于大礼堂举行纪念仪式,并同时举行本学期开学典礼。到会有全体新旧教职员及新旧学生四百余人,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孑民先生亦到场参加。
校长赵太侔报告后,蔡元培进行演讲,他说:
“第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我正在青岛,所以能够得到参加。今天是山大四周年纪念,我又在青岛,也能得到参加的机会,所以我觉得非常高兴。四年前是创办的时候,仅仅是建设的开始,经过了四年的功夫,竟有了如此的设备,这不能不归功于学校当局的努力。山大还有几点特色,是其他各大学少有的……况且山大的环境可以说是中国唯一的,背山面海,实在是适于研究学问的地方,并且现在又有这样的设备,较北平、上海,只有一片房子和几块黑板的大学里的学生,幸福得多了……我们更应该刻苦耐劳地去努力,才不辜负了这优美的环境。”
赵太侔则在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说:“一个大学与其所在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既受到地方的供养,一方面要协助地方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同时要供给地方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造就的学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那是我们未能尽到责任。”
为了聘任人才,赵太侔四处奔走,1934年9月新聘教授(含讲师)老舍、洪深、李达、王淦昌、童第周、王宗清等,山东大学很快在国内跻身名校之列。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山大再次走入了风雨飘摇的时代,先是内迁四川万县,1938年6月彻底停办,大部分师生分流进入中央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