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一个人文气息比较浓厚的城市,在上世纪的二十到四十年代,有很多文化大家、文学巨匠都曾生活在青岛,比如闻一多、梁实秋、老舍、萧红、萧军等,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火烧云》,就是从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里选取的。这是一部非常神奇的小说,至少出过四篇课文,另外还有《我跟祖父学诗》《祖父的园子》《团圆媳妇之死》等”,杨泽东先生说。
杨泽东说,《火烧云》出自1981年版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现在的小学生还学,“萧红描写的火烧云太形象了,我到新疆出差的时候,就真切看到过她描写的情景”。
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享年31岁。
1934年6月15日,萧红和萧军应好友舒群的邀请,逃难到青岛,居住在观象一路1号,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黄金时代。1934年的中秋节当天,时局突变,舒群夫妇被捕,二萧决定寻找新的出路。萧军在荒岛书店老板孙乐文的鼓励下,冒险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没想到鲁迅很快回信,答应看看他们的书稿。他们立即把《麦场》原稿和《跋涉》文集一起寄给了鲁迅。随着形势的严峻,萧军萧红决定离开青岛赴上海,投奔鲁迅。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得以出版。鲁迅先生成为萧红的恩人,这也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由来。
随着萧军的多次出轨,萧红和萧军的感情发生了裂痕。1936年,双方为了处理感情问题,决定分开。两年后,萧红嫁给了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出生,辽宁昌图县人,原名曹京平,家庭条件优越。1937年7月7日那天,25岁的端木蕻良乘坐轮船由上海抵达青岛,下榻后海沿(今莘县路)海军兵工厂招待所。在青岛,他留下了那篇具有历史意义的《青岛之夜》。3个月后,在武汉认识了萧红,两人于1938年结婚,但两人的感情一直有争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就是端木蕻良的作品。1942年年初,萧红因误诊病逝。1944年,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口占了一首诗作《萧红墓畔口占》,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诗出自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第3课《短诗五首》之一,还有一首是卞之琳的名作《断章》,尤其是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深远。这首诗,据称是写给他单恋了多年的才女张充和的。卞之琳于1933年第一次来到青岛,沈从文从满是当票的抽屉中拿出了30元巨款帮卞之琳出版《三秋草》诗集,留下了一段佳话。诗集出版后,卞之琳写信给在青岛的学生臧克家:“我来一本《三秋草》,你也来一本什么吧。”
受到鼓舞的臧克家立刻着手选编《烙印》。“恩师闻一多愿为我写序,王统照先生愿当我的诗集出版人;闻、王二位先生和妻兄王笑房各慷慨资助我20元大洋作印制费。之琳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闻讯后,自告奋勇愿承担一切印制工作”,臧克家在《忆往事 难忘怀》中说。而他也为中学生留下了一篇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内容讲述的是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就读期间,恩师闻一多先生成为他的精神航标。臧克家能够考上国立青岛大学,得益于闻一多的破格提拔。当时,臧克家的数学考分是零分,闻一多硬是力排众议,把臧克家领进了大学校门,并破例让他从外文系转为中文系,鼓励他写诗,所谓“闻门二家”说的就是臧克家和陈梦家。
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中,臧克家写道:“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闻一多与青岛教育的缘分开启于1930年,这年4月,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广泛地为学校“招兵买马”,他赶赴上海招揽人才,凭着老大哥的诚恳,以“先尝后买”的方式说动了闻一多和梁实秋,邀请他们到青岛先看看,没想到,两人对青岛“一见钟情”,“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醇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
于是,是年9月,两人正式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闻一多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32年,因学潮问题,闻一多离开了青岛北上,国立青大改名为国立山大,由赵太侔接任校长。
后来的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的罪行,当日下午被特务暗杀逝世,时年47岁,留下了《最后一次讲演》(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梁实秋的《鸟》也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
国立山大成立后,1934年9月,应校长赵太侔的邀请,老舍来到青岛任教。在这座海滨城市,他文思泉涌,写出了伟大的文学作品《骆驼祥子》等。而他的《猫》入选了小学生教材,《济南的冬天》则是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课文……
教材中的青岛影踪,还有很多,而教材中的山东元素,也是值得我们一一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