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3年09月28日

人工心脏延续45岁患者生命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成功开展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术

半岛都市报    2023年09月28日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爱科
 通讯员 谢小真

  年仅45岁的孙先生突发急性心梗,心脏严重衰竭,经过长时间治疗,专家综合判断心脏功能已经无法恢复。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多学科专家联手会诊后,为患者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术后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已可以下地活动,预计一周后可出院。
  今年8月中旬,年仅45岁的孙先生突发急性心梗,且伴有基础性糖尿病,尽管在当地医院及时处理,但心脏功能严重衰竭,在治疗期间反复室颤,并发严重肺水肿,反复心梗。无望的家人在当地医院医师的建议下,入住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监护室作进一步治疗。
  这是一位“特殊”的病人,如此年轻,但在重症监护室辅助治疗一段时间后,虽果断及时进行了感染控制和内环境改善,但心衰状况始终无法改善,无法脱离呼吸机。重症监护室、心外科、麻醉科专家们综合判断,患者情况危重,身上插满了管子,面色灰暗,全身末梢失灵,处在特别衰竭的状态,患者心肌功能已经不能恢复,植入人工心脏是唯一的出路。经与患者家属反复沟通,考虑为患者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从概念上来说,人工心脏实际上是个心室辅助装置,是可以代替心脏功能的‘泵’。”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心外科主任牛兆倬说,在心脏严重衰竭的情况下,通过植入这个“泵”,给脑部、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供血,可以代替心脏的功能。
  人工心脏植入是非常新型的重大技术,申请的流程也非常多,诸如配套的监护装置、漂浮导管装置等,集中起来,头绪纷乱,医院充分准备,做了方方面面的打算,全开绿灯。“确定植入手术后,我们一边紧急与国内专家团队沟通,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植入手术涉及到的所有的审批,并同步启动所有的准备工作。”牛兆倬主任说。
  但就在紧急的准备环节,病人再次出现病危的情况,病情已经不允许再等。青岛市市立医院包括重症监护专业、麻醉专业、心脏外科专业、心内科专业、康复专业等在内的专家,迅速组建成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团队,确保本次手术万无一失。
  全面负责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主麻医师、麻醉科孙立新副主任带领心脏外科麻醉团队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在术前手术评估、手术中生命监护、人工心脏移植后的心脏功能稳定进行全方位的保障。孙立新说,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病情分级,患者为最高级5级,病情危重。就在将患者抬上手术台的那一刻,他又发生了室颤,但团队沉着冷静地采用除颤预案,紧急行电除颤和胸外心脏按压,给予血管活血药物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维持生命体征,成功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的马福国副主任将体外循环设备稳定地过渡到人工心脏辅助状态,手术室团队进行了密切配合。当晚11点手术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顺利完成。
  但专家团队明白,患者更危重一关是手术后的状态。术后的前三天里,团队技术人员、大夫、监护室医生、护士、麻醉科专家,眼光始终没离开过病人。他们反复分析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关注心室功能恢复状况,随时调整恢复方案。幸运的是,患者的恢复比想象中顺利,从术前的极度衰竭,到可以睁眼,做简单的眨眼动作,术后第二天眼睛开始有神,并开始尝试与医务人员简单交流。术后第三天,患者已经下地活动,可以走三到五步,估计一周左右可以出院。
  “人工心脏不是完全替代人体自己的心脏,而是辅助人体自身心脏,搭建起患者心脏血液的辅助流道。血液从左心室经入血管流入到血液泵内,通过血液泵内叶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血液推出并经出血管流入到升主动脉,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左心室功能,辅助患者血液循环。”牛兆倬主任说,人工心脏移植治疗对终末期心衰疗效确切,但目前国内心脏供体极度缺乏,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部分患者不适合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替代选择。部分患者在心脏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可以恢复功能,进而撤除该装置;部分患者可以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另外一部分患者可以长久携带,作为最终治疗方法。心室辅助装置是国际公认的心衰治疗手段,目前国际上的手术量已经超过心脏移植。
  “这是医院开展的首例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在省内,同类手术也并不多见。”牛兆倬主任说,人工心脏植入的成功开展,将对广大心衰患者带来新希望,也标志着青岛市市立医院具备了针对终末期心脏病的高水平治疗方式,心血管外科诊疗能力跻身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