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4年01月15日

金融博弈

银行建筑拔地而起

半岛都市报    2024年01月15日

春节临近,中山路上开始张灯结彩,一个个彩色的灯笼挂上了树梢。
路旁,工人熟练地整理着;作业车上,负责悬挂的工人,高高地站在了树梢顶端。就在他们附近,银行旧址静静地坐落着。它们凝望,凝望一切全新的变化;它们包容,接纳着人来人往,嘈杂平静。

沿着中山路一路探访,银行旧址的挂牌如建筑的勋章,记录了它们的辉煌和过往。传奇两个字无法确切解读,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诠释,但在金融时代,中山路上的传奇一次次上演。在统治者的变化动荡的年代,青岛金融机构依然创造了辉煌,当时在全国都是奇迹。
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太平路建立了德华银行,始建于1898年5月15日的银行,仰仗着在青岛的特权,开始了经济控制。德华银行发行货币、代收关税和铁路运费,大力组织存款,以低息贷款支持德国洋行控制青岛、山东的对外贸易,从而垄断了青岛的金融业,控制了青岛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德国还在青岛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和山东矿山公司。
不过,一家银行并不能满足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1905年,山东官银号在青岛设立分号,自此官办银行开始进驻青岛。然而,毕竟业务范围狭小,无力垄断青岛的金融业。四年后,大清银行青岛分号终于得以在已经呈现出繁荣之势的中山路上开业,成为清政府在青岛最早设立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也成了国家金融的象征。大清银行分号主要是代收胶海关的部分关税和办理公款收付事项,由于控制权还是在德国人手里,所以对市面的影响不大。
1911年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1913年定为国家中央银行,青岛分号定名为中国银行青岛分号。
抚摸建筑的肌理,感受岁月的洗礼。阳光洒落,光影斑驳,冷风袭来,历史的风霜带来阵阵寒意。接下来的青岛历经战争的硝烟,也在“还我青岛”的怒吼中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
终于,1922年的冬天,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
经济开始复苏,城市进程步入正轨。1929年7月1日,已经成为分行的青岛开始统辖山东境内的中行业务,成功打破了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创办的横滨正金银行垄断格局。中山路的金色辉煌,开始正式书写。1932年,鉴于青岛各家银行都有增建营业大楼的需要,也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青岛市政府决定由银行公会出面,开发由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围合的第四公园土地,“规划了一个银行建筑群,这几家银行除了山左银行,其他都是总部,领袖当然是中国银行,形成了一个由中商引领本土金融业的格局”,李明先生接受专访说。
建筑群开启之前,曾经发生了一个小插曲。1932年6月12日,《青岛民报》刊登了一条消息称:“第四公园前由银行公会领租,作为建筑地之消息早见各报登载,兹闻中国银行所领之三五六方步现以代价十二万元,卖与义聚号,昨已成立契约云。”土地被卖了?一片哗然。然而,六天后,政府立刻呈请:没有这回事。
李明先生说:“接下来便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的节日了!”何出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