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4年01月15日

大楼林立

各路设计师大展身手

半岛都市报    2024年01月15日

中山路62号、64~66号、68号,70号,一排建筑,在这条街道上气势十足。虽然列成一排,但又风格尽显。不同的设计师,在第四公园旧址的土地上,搭建起金色的大厦。一笔一画,是智慧与灵感,也是蓝图与憧憬。整整80载的时光,难以覆盖它们散发的光芒。

1934年1月31日,颇有金融旗舰意味的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大楼在62号建成。这栋现代风格的大楼,成为金融大楼的领头者,与同时期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山左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陆银行、进程银行、青岛银行公会紧密组团,构成了中山路金融街的完整序列。
这栋建筑的设计师是陆谦受和吴景奇。两人都是广东人,相差4岁,1933年联合设计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大楼的时候,陆谦受29岁,吴景奇33岁。作为中国银行的专职建筑师,他们有着共同的主张,那就是试图将“实用需要、时代背景、美术原理、文化精神”统一在建筑中。所以,这件作品也是显现时代创新精神的实践,“他们恰恰处于设计师觉醒时代的边缘”,李明先生说,这些破土而出的银行建筑群,所呈现出的清新的精神面貌,与马路对面德国租借时代的因循守旧之风,已经迥然不同。
完成大楼设计后,陆、吴二人继续合作,着手进行了大学路中国银行员工宿舍的设计,也就是银行大院。大院与国立山东大学近在咫尺,与老舍故居仅一墙之隔。离开了金融的浮沉,这里显得更具有生活的气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经理王祖训喜欢京剧,于是在宿舍成立了一个广厦堂剧社,1934年京剧名家于振之加入,每逢周末,唱念做打,礼堂内热闹如节日。
“作为青岛银行公会主席,王祖训领导的中国银行青岛分行,给镀金时代青岛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统计显示,1936年,中银青岛拥有存款1133万元,放款1145万元。与此同时,中银青岛设有保险公司,并投资经营了油厂、面粉厂、青岛国货公司等多家企业,成为当时青岛实力最强的银行”,李明先生说。
挨着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的64~66号建筑,出自刘铨法之手。
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大块方石砌基,顶部密集栅式山墙,平顶屋,线条流畅,庄重大方。1922年,青岛绅商傅炳昭等人发起创立山左银行,这栋建筑见证了一段长达近30年的历史,山左银行于1950年停业。如今,旧址仍作为银行存在,延续着中山路的商脉。
设计师刘铨法,是青岛礼贤中学的校长。在建筑界,他同样蜚声世界,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本土著名的华人建筑设计师。大沽路35号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就是出自刘铨法的手笔,是他建筑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建筑高5层,楼体呈放射状矩形。当年的一、二层均为交易大厅,三、四层为办公用房。这栋建筑,书写着青岛的华商不屈的抗争历程。
刘铨法还是20世纪30年代新式里院的开创和推动者之一,大鲍岛多处里院和商业大楼也均出自他之手。日本侵占青岛后,刘铨法拒绝向日伪政府登记,也不领工程师执照,自行停止了建筑设计与监理的工作。
1952年,礼贤中学更名为青岛第九中学,成为公办中学,刘铨法结束了近30年的校长生涯,也告别了教育的使命。1957年12月,他因病在青岛去世,留下了教育界的一段佳话,也留下了教育精神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