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82号,是义聚合钱庄旧址。最初也是中国银行青岛分号旧址,当新的大楼建起后,这里便卖给了义聚合钱庄。建筑在阳光下很亮眼,尤其是主入口的两个石柱,与对面交通银行旧址的立柱形成了对照。
中山路93号交通银行旧址,在中山路的金融建筑里是宏伟的代表。进入建筑需拾级而上,左右两个巨大的狮子,威严地守护着门廊。四根高大的圆柱和两根方柱,撑起了金融的一段璀璨时光。
交通银行在青岛的事业开启于1923年7月5日,当年在中山路21号成立青岛支行,受天津分行的管辖,除了发行兑换券,办理胶济铁路、青岛邮局等款项收付外,还办理存、放、汇一般业务。到了1928年,青岛交通银行行长换成了原大连交通银行行长姚仲拔。他的到来,似乎预示着交通银行迎来了一个扩张期,显著的表示就是大厦的建设。
姚仲拔到任后的一年,由中国最早的建筑留学生庄俊设计的银行新办公楼就开始建设。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使得它成为周边同类建筑的主宰。“在风格选择上,交通银行与近在咫尺的中国银行显得背道而驰,一个保守的古典主义色彩浓郁,一个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现代主义精神”,李明在《镀金时代》中称。
这栋旧址大楼占地13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4.76平方米,平面近似矩形,地上4层,地下一层。主入口临街设置,大厅面积约200平方米,高8米,地面、护壁、楼梯、方柱等均用雕琢精巧的大理石镶铺。
建筑立面为典型的三段式巨柱式构图,中心部位设计为的科林斯式高大立柱直通三层,一排6根,中间4根为圆柱,高约11米,两侧贴设方形壁柱与相邻墙面结合,柱上设梁枋和装饰性檐口,使之与底部形成完整的构图整体。
在建筑界,大楼很快成为“应用古典派建筑式样”的标志性设计。1934年的《中国建筑》杂志,它写了几句打油诗一般的广告词:“新派建筑也好,古派建筑也好,建筑目的,所为的不过是适用也坚牢;费用十分经济。业主岂不更道好!”有意思的是,新建的青岛交通银行内部家具是新式的,接待室墙上挂的字画,却是一派中国传统韵味,相互兼容并存的空间感受,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李明先生说,青岛交通银行旧址内安装的沃的斯电梯,在当时引来了街头巷议的轰动效应,在当时为业界人士津津乐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始人的庄俊,在完成青岛交通银行的设计后,设计思想转向。1935年9月,庄俊在《中国建筑》上发表《建筑之样式》一文,对现代建筑推崇备至,认为是‘顺时代需要之趋势而成功者也’。这与此前一年多试图契合‘时代之趋势’的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大楼在观念上形成了呼应。”
对面的义聚合钱庄旧址,相对于交通银行的蔚为壮观,显得朴素了许多。
钱庄银号,在青岛的金融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中山路周边,大街小巷,星罗棋布,多的时候,高达六七十家。义聚合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1927年,山东掖县夏邱堡乡西庄子村人王德聚与同乡王振六在青岛合伙开设钱庄,最初开在保定路5号,一年后,双方经过协商,开设分号。王振六独资开设了福聚和钱庄,而王德聚以二哥王聚义、弟弟王聚合弟兄三人名字的末后一字为名,于1928年2月在原址开设了义聚合钱庄,1934年迁入中山路82号。“义聚合以经营土产为主,钱庄为副,这种本末倒置的独特经营给王氏弟兄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当时青岛的富有者。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敌伪的联合准备银行要在青岛开分行,义聚合把中山路82号钱庄让给了日伪,王德合投敌当了汉奸,改名王芗斋。如今,义聚合钱庄别墅位于正阳关路36号。1942年,王德合请在青岛新慎记营造厂工作的建筑师赵诗麟,为他设计并修建消夏,别墅的内部富丽堂皇,装修得极为豪华。别墅建成后,王德合尚未来得及入住,日本投降。他以汉奸罪被捕,后被释放”。(刘铁明《探寻岛城老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