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4年01月15日

不可撼动

虽经沧桑,仍然璀璨

半岛都市报    2024年01月15日

何为中心?
站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里,李明先生接受专访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中山路为主的金融业已经成为了整个山东半岛金融中心,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像济南这样的区域中心。中山路差不多集合了青岛所有的头部的资源,金融业、商业、贸易、工业、组织”。

可以说,中山路从进入城市开始,就集合了青岛本土资源的所有精华,“说它是头部区域,毫不夸张,像诸如金融、贸易、零售业、社团、组织、新闻业、娱乐都集中在这里。商业组织、经济组织加上金融的驱动,中山路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都成为中心,甚至影响了周边区域”。
根据记载的数据显示,1933年青岛有银行21家,其中13家坐落于中山路及周边区域,7家坐落于中山路商业区的延伸范围即馆陶路、堂邑路一线。青岛的钱庄共40家,其中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这就是中心的地位。
当然,金融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闻名全国的明华银行倒闭案也发生在中山路一带。
明华银行,位于四方路和中山路口,曾经让这条老路目睹了人群拥挤、锤胸顿足,甚至有老人愤而自杀的悲惨场面。这家银行成立于1922年10月,经理为张絅伯。为了吸引储户,他们以高息为诱饵,吸引了大量的职员、工人、商贩、家庭妇女乃至女佣等低收入者。银行在经营中出现亏空,为了稳定储户,兴建规模较大的东海饭店。而实际上,当时兴建东海饭店是借用了美商滋美洋行的资金。明华银行最终以巨额亏空倒闭,一时间四方路上,群情激奋,最终很多百姓血本无归。这一新闻在各地传媒广泛报道,当时剧作家曹禺正酝酿话剧《日出》,本来写方达生与陈白露,听到明华银行案后增加了潘月亭这个银行经理和银行倒闭案。
《日出》发表之后,作家孟超等立即在青岛市礼堂演出了这出话剧,曾引起轰动。1945年,评剧演员新凤霞曾来青在天成戏院演出,被恶霸、地痞砸了戏院子,无法演出。她就在中华剧艺社的《日出》中出演过。
原明华银行后来开了新亚旅社,1947年4月,电影明星秦怡、白杨来青应邀参加活动,就住在旅社一楼。1955年,曹禺来青岛休养,住在临淮关路2号,还专门去东海饭店和原明华银行参观。
此事为一则插曲。
不得不说,中山路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街,是城市商业的“母脉”,金融业遍布,还有各类洋行、商铺并存。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中心地位不可撼动。之后,市政府东迁,这座海滨城市由单一中心逐渐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中山路的影响力不再像从诞生期发展期一直到高峰期那么有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路的影响力在逐渐在变弱,边缘化,相对单一化。“虽然中山路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在,但是金融机构的总部已经逐渐从中山路向湛山向五四广场转移,它在客观上印证了城市的地理、经济、社会中心在不断更新,多中心的格局造就了丰富的多形态社会”。
李明先生总结说,中山路从诞生起就是一条金光灿烂的道路,它从出现就跟金融、财富、资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和人一样,道路也会有一个成长到衰老的过程。它的衰老有着特殊的魅力,中山路留存了长时间的成千上万人的记忆,这些财富跟那些光亮比较,有着更能让人能从中窥见命运跌宕起伏、城市兴衰的特别体验。如今,再去看那些街景,看那些建筑物的基石、门窗,那里倾注了几代人的欲望、奔波、感受,在这其中,可以听见城市的呼吸,也能看见城市的灵魂,它有光亮,它也有平静,而这种光亮和平静结合,才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始终在生长。
而这,也是生命的律动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