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1985年正式定居青岛的”,刘真骅说,在定居之前,他们曾在竹岔岛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平静的写作生涯。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社会各界出现了回暖复苏的新气象。刘知侠终于可以再次拿起笔,继续自己的创作。两人选择了“与世隔绝”的海岛——竹岔岛。
岛上的生活是艰苦的,食物和水都不充足,每个月刘真骅都要挑个好天气,坐船两三个小时到城里采购。用电设备也不齐全,柴油机发电,晚上9点以后就停电。刘知侠需要伏案写作,所以就托人要些柴油灯和柴油,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新作。
1985年,两人正式迁居青岛,居住在河南路2号,后来搬到了金口二路。
生活上,刘真骅做好后盾,照料刘知侠的起居,同时还帮助刘知侠接待来自各地的朋友。“刘知侠不爱说话,我需要帮他打点应酬”,刘真骅说,他们家有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是留给来青岛的朋友们居住的。开始家里比较嘈杂,刘知侠为了安心写作,白天借用友人家的一间小屋写作,每天带着一壶水步行四五里地,午饭花4毛2分钱买三两包子,就算解决了。家里若有人来访,刘真骅就成为了来回奔波的消息传递人;事业上,刘真骅是刘知侠稿件的编辑,也是第一读者。“写作前,他先打腹稿,我是听众。有时候早晨起来,我们到鲁迅公园散步打太极,他边走边给我讲故事情节,说民兵运输队要吃锅饼能扛一天,吃煎饼就不行等等,讲到兴奋的时候,就站在马路中间手舞足蹈,任凭汽车鸣笛,他都听不见”,无奈刘真骅就往路边拽他,可他正在兴头上,拉都拉不走,弄得司机大骂他们“不要命”“神经病”。作家的投入程度可见一斑。
在垂暮之年,刘知侠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后来整理的淮海战役见闻录)。刘真骅一直陪伴着他。她跟着他回过河南,在路边,坐在小树劈成两半的颤巍巍的圆凳子上,就着风沙喝胡辣汤;也学会了做他最爱吃的手擀面。在相处的过程中,颇有文学见地的刘真骅,也成长为发表许多作品的作家。
两人携手相伴,走过了22年,虽然经历了诸多伤痛,历尽风雨,他们都一起走过。只是,时间太短了,刘知侠仓促而去。刘真骅带着思念,继续完成他的未竟事业,文学奖的设立,足见她一直在兑现她的承诺。
他的精神,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