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4年04月20日

打击“职业闭店人”就是维护营商环境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半岛都市报    2024年04月20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感叹兴亡的《哀江南》,似乎也可以用在当下商业上。在一些预付费消费盛行的领域,可能店家今天还在热热闹闹办卡促销,第二天就关门大吉,更可恨的是消费者退款无门,维权时甚至会换来一句“告,你肯定赢,但我们就是没钱”,似乎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看似“合理”、环环相扣的系列动作背后,指点商家甚至直接操盘“善后”的,是一个叫“职业闭店人”的群体。
生意嘛,本来就是有赔有赚的事情,如果真的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进行破产清算,是正常操作。但“职业闭店人”的出现,不仅在钻法律和政策的漏洞,本质上更是一种“欺诈”行为,伤害的绝不仅是消费者,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公信力,严厉打击这种行为刻不容缓。
“职业闭店人”不仅严重影响公众的消费信心,而且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方面,公众的消费行为需要健康安全的市场环境。当下预付费商业模式大行其道,消费者之所以选择“预付费”,除了可以享受一定优惠外,也是出于对市场环境的信赖,否则即使优惠再大,也不会有人“预付费”。但“职业闭店人”的出现,严重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没有了契约精神,也就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如果任由“职业闭店人”巧取豪夺却做不到应有处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正常营商环境必将受到破坏。
“职业闭店人”的操作看起来“天衣无缝”,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吗?其实不然。比如,是不是可以追究前法人代表的责任呢?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明显欺诈迹象的法人代表变更,是不是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如果说“要告肯定是你赢,但我们就是没钱”是一种民事纠纷,那这些明显的欺诈行为是不是已经涉嫌刑事犯罪了?还有,经营主体在更换法人代表的时候,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加强一下监管和审核?有些“职业背债人”是明显没有市场运营能力的人,如果强化了监管,堵住了漏洞,也就杜绝了对消费者欺骗的事情发生。
当前,精准打击“职业闭店人”已经不再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更是在以实际行动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关部门该出手了。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