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书香弥漫青岛。
青岛市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馆,展开了多项读书日的活动。刘燕女士告诉记者,图书馆联合各区市举办了换书大集、图书漂流、文化大讲堂、传统文化体验、数字资源进校园、文学沙龙等百余场精彩纷呈的阅读推广活动。
与刘燕副书记聊天,重新认识了图书馆。这里,不仅仅是提供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竭尽所能让人们感受读书美好的地方,“图书馆不仅可以借书,还收藏文献,包括全媒体电子图书文献,另外还会引导全民阅读,我们免费提供,任何活动和阅读都不收费”。
毕竟,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摆脱平庸。
弥漫的书香中,处处是安静的读书人,走在图书馆里,感觉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放缓。
青岛市图书馆,已经百年。
百年风华,缘起于1924年。
图书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99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沂水路的原清兵衙门,开办了胶州图书馆,以德文书籍为主,5500册图书面向德国官吏和官兵开放,当时中国人称之为胶澳图书馆。“这是率先在国内引入了西方现代图书馆机制的公立图书馆,是青岛最早的图书馆”,随着德县路2号的竣工完成,1906年,胶州图书馆迁址至胶澳法院。藏书还是以德文为主,辅以中英文,藏书7650册,报纸杂志70种。主要是针对在青岛的官吏、军官、商人等德国人以及其他的西方侨民使用,中国人不得入内,图书馆实行会员制。三年后,图书馆在湖南路扩建,正式对社会开放。
图书馆的进程并非一条枝干。藏书楼的全面开花,也给青岛的文化带来了繁荣的景象。各个藏书楼在逊清遗老寓居的房子中开办,为图书馆藏书的扩充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只是,时局的动荡,让这座海滨城市再也难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更不要说一栋藏书楼。日德青岛战争之后,公共图书馆的影踪几乎难觅。
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是1923年在高恩洪接任胶澳督办后筹建的,图书一部分来源于胶州图书馆,一部分来源于私人的藏书楼。
1924年,对于青岛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青岛有了正式的公共图书馆。
这年的6月,胶澳公署颁布了《胶澳商埠公立通俗教育讲演所规程》,“实行本埠市内通俗演讲及乡区巡回演讲,以启导国民,改良社会为宗旨”,8月20日,公立通俗教育讲演所成立,曲春芳任所长。在此之前的8月10日,第一所面向大众的公共图书馆“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正式成立,地址为莒县路2号,崔肇祺出任馆长。
其实,初创时期的图书馆并无馆舍,莒县路2号馆址原为清丈队(土地测量机构)宿舍,督办公署于该年11月18日正式将其余房拨交图书馆,与同期设立的“公立通俗讲演所”共用该址。当时的规模不大,创办经费为5580元,其中,图书馆占2280元。初步购置并募集了图书千余册,有书库两间,阅览室一间,演讲室一间,管理员1人,杂役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