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2024年04月22日

沧桑历程

几度搬迁,终成大厦

半岛都市报    2024年04月22日

初建时,一座还没有藏书楼大的小馆室,开启了城市的全新阅读空间。
如今的图书馆,20多个科室内,面向各类人群,中外文阅览、少儿阅读、活动展览等一应俱全。而珍贵的古籍以及历史资料研究,更是该馆的一大特色。
一切,都与图书馆建立过程中的图书构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完成使命,是在1929年9月,随后,新组建的“青岛市立民众教育馆”图书室,在朝城路民众教育馆大礼堂楼上开办。青岛,也成为当时在全国建立民众教育馆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建筑是原德华大学校址,馆内工作人员18至25人,馆长1人。下设总务部、讲演部、康乐部、科学部、图书部5部。
当年图书馆的馆址变动频繁,1930年6月10日,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图书馆在河南路开馆,设总馆和分馆,设馆长1人,下设管理员4人,分馆分别是大港、东镇、沧口、李村,各设管理员1人,受总馆管理。3个月后,青岛特别市市立图书馆与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图书馆合并,改称“青岛市立图书馆”,馆址回到了莒县路2号。而为解决各乡区居民及学校员工、学生阅书困难,特开设“流动书库”,分12个流动区,按月在各乡区小学巡回服务,图书普及已初见成效。流动图书车只阅读不外借,定时定点服务1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在公园散步的同时,还可以随时拿一本图书,在长椅上阅读,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惬意感。
上世纪30年代,文化在青岛放出了璀璨的光芒,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年代,随时可以遇到大学教授,或者知名作家,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聚集了大批爱书人,加上几十余种期刊报纸的兴盛,让城市活力无限,文化氛围浓郁。因此到1936年时,青岛市除青岛市立图书馆以外,有山东大学、市立中学、市立女中、礼贤中学、崇德中学、文德女中、圣功女中等学校图书馆,青岛观象台、市政、邮政局等图书室,民众教育馆图书室,褐木庐戏剧图书馆等,林立的读书场所在全国各城市中处于先进地位。
就在这一年的7月20日,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云集青岛,是青岛一次重大的学术会议,大力助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立图书馆无奈停止开放,少量珍贵图书撤至后方,随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踏进青岛。日本侵占初期,图书馆损失图书二万余册。八年的低谷期过后,图书馆终于再次回到中国人的手中。1945年12月20日,青岛市立图书馆在莒县路2号正式复馆,日均接待读者150人左右。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青岛市图书馆接待的读者很少,“有时候才几个人”。图书馆真正恢复是在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军管会派人接管了市立图书馆,原有工作人员全部留用。
为了鼓励市民读书,图书馆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借书证延长期限、先借书后对保、一证借二册等,另外,还借鉴山东省立图书馆在馆外发展读书小组做法,组织工人、店员、理发匠、学生及一般市民,组成30多个读书小组,一时读书热情高涨,馆藏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1950年,奉上级指示“青岛市立图书馆”改称“青岛市人民图书馆”,迁至广西路14号,扩大了馆舍,但线装书仍存放在莒县路2号。1952年秋,图书馆全部迁至鱼山路37号。1953年,奉上级指示改称“青岛市图书馆”。中间短暂离开,再回来,1956年,青岛市政府为青岛市图书馆定编,一年后再次迁回鱼山路37号。因部分馆舍作为市博物馆筹备处,馆舍面积有所缩小,部分善本古籍移交市博物馆。
几十载春秋,多次变迁,青岛市图书馆不断地扩展着馆藏。当然,也经历了十年动荡的考验,幸好,大多数图书完整地保存下来。1986年12月,青岛市图书馆新馆在选好的延吉路与山东路交口处奠基。1991年11月11日,新馆逐步对外开放,设社会科学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自然科学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外文室,还有流动图书车等。